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激发活跃学生的情绪,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前导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旧知,强化学生知识印象
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的关联性是十分强的,在知识的相互重叠、相互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强化知识印象,拓展学习视野。“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旧知启发新知,让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更能让学生熟悉、靠近新内容,循序而学、有备而学。
因而,让旧知成为课堂导入的元素之一,对学生来说既有着意想不到的新鲜角度,又有着丰富回味的发散深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挑选和新知联系性强,有对比、比较价值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连接和明确点题。
[图片0]
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六册《送春》时,教师用前一课的内容进行了旧知引导:“同学们,提起春天,想起的都是生机盎然的早春,就像我们才品味过的《咏柳》一样,那份诗人对春的喜爱、惬意令人印象深刻,但有来就有归,暮春时节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下面这首《送春》会带给大家。”
教师让学生对比二诗中的不同景物及情感抒发,在旧识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丰富解读了新知,加深了知识印象。
二、挖掘趣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中必须有趣味的牵引,才能真正投入关注,建立兴趣。语文学科本就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趣味元素可谓多不胜数,教师在课堂导入中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趣味元素,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新知充满探究欲望。
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值得挖掘的方向很多,一个耐人寻味的谜语、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等都是学生喜爱的、贴近他们认知心理的趣味焦点。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彩的生活化元素融合于课堂导入中,让课堂顿显童趣十足,活泼热烈。
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火车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别出心裁地用谜语作为新课导引:“不上天,不下海,两根轨道脚下踩,钻山洞,过桥梁,轰隆轰隆跑得快。”
学生的情绪马上兴奋调动起来,并很快猜出谜底:火车,教师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分析谜语中对火车的特点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刻画出生动的火车形象,继而进入正式的课文学习。课堂导入中的趣味元素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燃点,适时点燃,便能够广泛带动。
三、渲染情境,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情境教学是新时期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下常用的教学手法,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魅力,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让学生从单纯地“听教”中跨越到眼、耳、思等多方位的全面感官学习中,从而更具自主认识深度,更能激发个性感受。
将情境渲染法应用于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可谓更有效用,导入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引入、开场,更是对整堂课的概括、开启,就像打开珍宝盒盖的一刹那,打开动作的快慢、打开的手法,都和学生们所见到“珍宝”的内心感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最适当的情境展开方式拉开课堂的帷幕。
例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长城》时,教师不仅用著名歌曲《长城谣》作为音乐背景,还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了不同角度、场景的长城形象:有人民币里的长城、从月球上拍摄的长城、夕阳下的长城、白雪覆盖的长城等。
在情境渲染下,长城的雄奇形态和伟大意义都如随着画面展开扑面而来,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带着深刻的感知体验投入新的学习。
四、线索设疑,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语文课堂学习中,思维线索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学习基础,没有思维的清晰引导,学生就有可能领悟错学习方向,得不到正确的精神收获。为此,思维是课堂导入中不能忽略的重点,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凸显课堂导入的多样性、独特性,却放松了思维的导向,从而令学生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
思维常常和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恰当设疑来为学生制造思维线索,让学生循着疑问深入课文学习,既明确了课堂主题,又拓展了思维方向,问题悬念不但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还让学生爆发出思维意识。
例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有的人――几年鲁迅有感》的教学中,教师以这样一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课文中讲了两种人的分别什么品质?课文中应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诗中的“活”和“死”的不同含义和所代表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层层深入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指明了方向,问题线索让学生的思绪避免了混乱、松散,确定了思维深度,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空间地投入课堂学习。
2小学语文课前导入的方法一
1.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学《将相和》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将相和》。请同学们把题目多读几遍,你能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将与相和好的意思。
师:没错,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了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事,不过,既然是“和好”,就说明他们以前是不和的。那么,将和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中的将和相又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又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些字重点字?
生:“飞”和“夺”是重点字。
师:那么“飞”和“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说明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师:你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那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又是怎样夺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2.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3.演示导入法
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多媒体演示导入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草原的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5.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例如教《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给学生讲故事:“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吗?”这样,从这个故事入手,过渡到要教的内容,给学生设下了悬念。
又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自身的一段游历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
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
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
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3小学语文课前导入的方法二
(一)情境型
教师根据文章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单来说是,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1、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讲课的时候让学学生们看书上的图片,比如:第六单元中有好多图片很有意思特别是《27.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图片。
看完之后再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冰心奶奶是位怎样的老奶奶?说一说。学生们说的很多,效果也不错,所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要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图片。
2、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我在讲《小狮子爱尔莎》的时候,开头就出现在了小动物和人类在一起的美好的图片。还有《威尼斯的小艇》这节课,引入的时候我就借助多媒体,因为很少有同学去过国外,我让同学们看了一些关于威尼斯地方的风景和当地的风俗,边看边介绍,孩子们的小眼睛都亮了,很好的激发他们读课文。
3、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我们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我在讲《肥皂泡》的时候,这篇文章是有关于冰心童年的回忆的散文,课前我让孩子们做肥皂泡了,所以我在开始讲课时,导入的时候就说:”儿时的冰心同我们一样,也吹出过梦幻般的肥皂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也仰着头,撅着小嘴,吹过美丽的肥皂泡。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冰心奶奶留下的足迹,结识童年的冰心。”
因为孩子们在课下已经体验了,所以我在开始导入的时候,同学们很容易进入状态,再讲这篇课文时,觉得很轻松。
(二) 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问题引导的作用,其真正的核心还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即树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课堂观。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出色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引入的时候,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移植吗?谁来谈一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也很感兴趣,有说植物移植。
有说人类身体器官的,最后我再总结一下,继续问“那记忆呢,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生活会是怎么样呢?”这样学生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课堂效果不错。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在讲《大舞台》这篇课文时,开头问学生“大舞台是什么意思,它让你想到什么了?”学生们说们说:“大舞台是什么样的?大舞台是谁的大舞台?大舞台是干什么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之后我就把学生说的总结一下。
然后把问题再提升一下,“那么文中冰心奶奶的大舞台又指的是什么?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读一读,然后告诉我。”学生们很快就找出来了,我认为提问导入和悬念导入两者可以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三)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启迪性于一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2、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是高年级谜语导入我采用得比较少。
(四) 知识型
1、启动原有认知导入(复习导入) 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学习《别踩了这朵花》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花花草草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前同学们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是讲朵蒲公英的,蒲公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引起冰心奶奶的关注呢?它到底是一直怎样的花呢?那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简介背景、作者导入 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我在讲第六单元之前,我找了一些有关冰心的资料,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冰心奶奶,所以我也让孩子们找些有关她的事迹,从她的出生背景,她的笔名的由来、冰心奶奶的作品和个人语录以及别人对她的评价,还有冰心奶奶写作的三大主题:儿童母爱大自然。
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再讲第六单元时,课文的主题孩子们很好把握。
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背景材料层层铺垫,相关材料互相渗透,有时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精髓,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 释题型
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东北大森林》《颐和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六) 直观型
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七) 直入型
也称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如教师进入课堂后就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上哪篇课文,请打开教材多少页。这类直白式的导语多用在所上新课与前面的课文联系不紧或受时间限制不宜过多讲解时采用。这种导入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
4小学语文课前导入的方法三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只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
[图片1]
有一天,她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回来一块肉,正准备给她的孩子们,可以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了许多动听的话,称赞乌鸦歌声好听,最后乌鸦张开了嘴,肉被狸狐叼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顺势提问:“乌鸦的为什么会被骗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如:在教学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都回答:“想!”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描述:“有一天,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着,不一会儿落到井沿上,它看到井底有一只青蛙,于是对青蛙说天大得很。
而青蛙却认为它整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两人因此争论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说的对吗?”这样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度到课文中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的形式导入
设置县念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一上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吗?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一上课,先给学生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三天造好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挫败周瑜的阴谋呢?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这样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游戏的形式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例如在教《落花生》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白胖孩,做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小葫芦,心有酒,剥开来,香扑鼻。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落花生》引入新课。
又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学生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眉梢上,若得全班同学笑得前斧子后俯,课堂上乐成一团。
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学生齐声回答:“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蒙住了,看不见。”“对。你们说得很对,同学们眼睛蒙上后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
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告诉我们答案。”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调动起来,有了想找到答案的欲望。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四、背景介绍导入
通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我顺势介绍: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便增强了求知欲望。
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又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了不起的,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认识了解詹天佑垫定了基础。
五、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与方法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洁明了,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教师直接说出课题的主要内容,直接接触学生的情感、思维,然后带领学生逐步地去欣赏。直接导入新课,直接明了,简洁易懂,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应用成语、竞猜谜语及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的成语包含很多典故、传说,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出示一个成语,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愿意去想、去听。
课堂上教师亦可用故事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可以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情节及其社会、艺术价值等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的故事导入,最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能提高课堂效果。但应注意故事不要过长,不要离题太远,影响整体教学。
(三)教师可利用VCD、MTV、图片等影像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营造氛围,为学习语文创设生动形象的境界,在情境中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形象、直观,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愿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信息交流,扩大获取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
如教学《牛郎织女》,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天仙配》片段,在黄梅戏经典《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乐曲声中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急切想了解课文与影片对传说处理上的不同,图、文、歌曲并茂,调动学生课文学习的积极性。
六、设置问题悬念或连续追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象
(一)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默读和讨论设置问题串进行追问:1.林冲为什么能取胜?2.为什么他能有高明的战略战术?3.林冲这个人物描写高明在哪里?系列问题串,侧重林冲的性格分析和性格描写分析,前者属于内容,后者属于语文知识,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
(二)利用语文课文情景剧(或角色扮演)、舞蹈、配乐朗诵以及游戏等艺术形式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语文课文情景剧(或角色扮演)、舞蹈、配乐朗诵以及游戏等艺术形式导入新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扮演总统,一组扮演总统助手,一组扮演记者,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导入新课。记者的任务是努力查明真相,总统及其助手则是揣摩记者的提问,想着如何给媒体合理的交代。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快乐积极地参与语文课文的学习,演出文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语文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以复习学生所熟悉的杜甫名诗《望岳》《蜀相》及《野望》等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比较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