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文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古诗名句导入法
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对李白这一历史人物可能了解得并不是很多。但提起他的《静夜思》可谓是妇孺皆知。于是,我在教《李白思乡》一课时,就在新课伊始,吟诵了李白的这首诗。此举,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班级中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吟诵了起来。
[图片0]
随后,我对李白进行了介绍—— 唐朝有名的大诗人,被誉为“诗仙”,有许多诗作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李白的小故事。课文的导入,流畅自然。
又如《在去年的树》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友情” 一词做文章。 “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它,我们先来欣赏台湾诗人席慕容写的——《友谊》,老师配音朗诵。
友谊
如果失去你,我的生命会黯然无光的呀!
在烈日和暴雨中,你是一把伞,温柔地展开在我的头顶……
在黑暗的夜间,你是一盏灯,无声地陪伴着我,照着我向前走……
当我寂寞的时候,你是枝头的鸟,唱着欢乐的歌……
当我欢乐的时候,你却悄悄地躲开了……
如果失去你,我的生命会暗淡无光呀!
朗诵完,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
二、设置悬念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人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学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理解、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新课以旧引新导入新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带出新课。我在上《诸葛亮和小皮匠》一课时,结合同册教材中已经学过的课文《你姓什么》中学过的复姓这一知识,在上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复姓。
上课时,以复姓引入教学,请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复姓,随后引出并介绍诸葛亮这一文中的重要人物。指出他是一位有智谋的人,被后人看成是智慧的化身。随后,可出示“皮匠”这一词语让学生拼读。我告诉孩子们关于小皮匠和诸葛亮有这样的一句话——“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读了这句话学生会想三个普普通通的小皮匠是怎样赛过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呢?小皮匠和诸葛亮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抓住课题,谈话导入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与学生交谈,根据学生的交流导入新课。又如我在教《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同样是先抓住狼和小羊这两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谈谈听到狼和羊这两种不同的小动物名称时,他们会想到用哪些不同的词语来修饰他们。
学生们说狼是蛮横的、凶狠的、霸道的,而听到羊这个名称就会想到弱小、善良、温顺诸如此类的词。随后,我揭示课题。
在上《用冰点火》一文时,我组织学生交流哪些物品可以用来点火。学生们有的说火柴,有的说打火机。我告诉他们不仅火柴、打火机可以用来点火,其实寒冷的冰也可以用来点火,这样在揭示课题前学生自身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于老师所说“冰也可以用来点火”充满了好奇,在接下去的课文教学中他们一直感情饱满。
四、音乐导入法
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一年级课文中有一篇课文《小乌鸦爱妈妈》,巧的是一年级的音乐课中也有一首歌叫《小乌鸦爱妈妈》。在上这一课时,我播放了这首歌,由于许多孩子已经会唱,他们一听到音乐,马上也跟着唱了起来,我的导入可谓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
在上《发烫的手指》一课讲述的是二百多年前,贝多芬在维也纳一家简陋的小旅馆里刻苦地练琴的故事。课文中有两个词语“高亢激昂”、“委婉深沉”
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在设计导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贝多芬所创作的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段是“高亢激昂”的,一段是“委婉深沉”的。让学生对这两个形容不同的音乐风格的词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体会。
接下去,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的音乐,来自于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随后,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教学。
五、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我出示了课文中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插图 ,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你们带来了谁?”学生回答“小白兔和小灰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之间的故事。”
在上《一群光头男孩》时,我就把课文中的插图出示在孩子面前。“你们发现图片中的男孩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孩子们各抒己见。我总结了孩子们的发言。“对你们说得很对,图片上有一群光头男孩,他们为什么会全部剃了光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六、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在上《小狗杜克》一文时,我出示一组图片,向学生提问:“请看这组图片,你觉得图上的小动物与人的关系怎么样?”学生会说他们的关系很亲密,随后我总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有时甚至他它们还还会救人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2小学语文课文导入方法一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只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
有一天,她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回来一块肉,正准备给她的孩子们,可以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了许多动听的话,称赞乌鸦歌声好听,最后乌鸦张开了嘴,肉被狸狐叼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顺势提问:“乌鸦的为什么会被骗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如:在教学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都回答:“想!”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描述:“有一天,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着,不一会儿落到井沿上,它看到井底有一只青蛙,于是对青蛙说天大得很。
而青蛙却认为它整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两人因此争论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说的对吗?”这样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度到课文中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的形式导入
设置县念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一上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吗?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一上课,先给学生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三天造好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挫败周瑜的阴谋呢?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这样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游戏的形式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例如在教《落花生》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白胖孩,做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小葫芦,心有酒,剥开来,香扑鼻。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落花生》引入新课。
又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学生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眉梢上,若得全班同学笑得前斧子后俯,课堂上乐成一团。
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学生齐声回答:“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蒙住了,看不见。”“对。你们说得很对,同学们眼睛蒙上后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
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告诉我们答案。”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调动起来,有了想找到答案的欲望。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四、背景介绍导入
通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
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我顺势介绍: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便增强了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又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了不起的,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认识了解詹天佑垫定了基础。
此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名言导入、复习旧知导入、谈话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总之,导入从形式,内容,容量,声势上都应讲究方法和技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导入的过程共有五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进入学习课题的过程。
[图片1]
这是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必须灵活运用,不能机械照搬,有时这五步界限并不明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五步,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小学语文课文导入方法二
一、课题质疑导入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如果遇到题目较为明确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课题导入法”进行导入。
那么,何为“课题导入法”呢?它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来一系列问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赵州桥》看看。
(板书课题,齐读)从课题看,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如果让你来介绍一座桥,你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呢?《赵州桥》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走一走,看一看。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即能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抓住文章的写法,同时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快速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
二、谜语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们的学习感觉轻松愉快有乐趣,因此我们要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导语。而小学生对猜谜语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可抓住这个特点,对于能用谜语导入的,尽量不放过。
如三年级上册《风筝》我是这样导入:“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最爱猜谜语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课件出示“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进一步介绍课后关于风筝的资料袋。
再问:“小朋友们,相信你们也喜欢玩风筝吧?也有人跟你们一样爱玩风筝,他们是怎样玩风筝,心情又是怎样的?我们赶快去看看吧!”。这种导入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图片激情导入法
通观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在导入时可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教三年级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课,我利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并深情地说:“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你是否顿感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幸福,然而一些无情的自然灾害就像一个个巨大的黑洞时时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吞噬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无比的痛苦。
地震便是危害性最强的一种。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成立了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支队伍的名字叫中国国际救援队。(板书:中国国际救援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去救援受灾难的人们,他们不论国家地区,不论肤色语言,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的援助超越了国界。
你最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什么?”学生回答:“真棒”(用更大字号板书:真棒)“真棒!到底棒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那次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吧!”这样利用图片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学生们怀着对中国救援队无比崇敬的感情去学习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旧知引路导入法
有留心的老师都会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一个特点,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教学时可利用这个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为新授知识引路,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
如在小学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的教学可这样的导入:“请大家回忆我们刚学过的《太阳》,太阳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进行回答)是啊,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同学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另一个星球──月球。
它与太阳有何不同呢?”这样的导入把新知和旧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入了新知识,真是“一举两得”,确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方法。
五、音乐渲染导入法
音乐无国界。它在人类的每一个角落都畅通无阻。如果让音乐为语文课堂服务,更是魅力无穷。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抒发情怀,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迪心智。在导入新课时,如果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可以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喜欢听音乐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播放《五星红旗》)当歌曲播第二段时,许多学生就情不住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这样的歌能让学生体会国旗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能激发起学生对国旗的热爱。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浓浓的热情,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我”的做法。
4小学语文课文导入方法三
一、对话导入
这一方法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通过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语言,充分构想自己的问话,猜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答,尽量做好学生的一切想法、答法在教师的准备范围内。这样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有来有往,衔接紧凑,很容易激发学生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如我在讲《秋色》时问学生:如果用四种颜色分别来形容四季,你会用哪几种颜色?学生很容易用黄色来形容秋季,教师顺势提到“秋天到底是怎么一种颜色,怎样一种景象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很自然的学生就会跟随老师一起去探寻这个问题。
二、气氛导入
营造一种与讲课内容很相近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也很有吸引力。我平时很爱穿一些颜色比较新鲜的衣服,在讲《特殊的葬礼》这一课时,我特意穿了一件黑颜色的西装。学生都很奇怪,于是我很自然的谈到穿黑衣服的原因,并且和学生谈到给赛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课堂嬉笑的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专心的听为什么给一条瀑布举行葬礼。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状态。
三、生字导入
同样我在讲《特殊的葬礼》时在想,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葬”字是草字头,草字底,很早以前的人死了之后把他埋在草里。那么葬礼通常是指为死去的人举行的仪式,但是我们今天的葬礼却非常特殊,它为什么特殊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特殊的葬礼》。
由课题中的生字导入对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这个“葬”是一个象形字,多数人都不知道古时人们把死人埋在草里,听我一说,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
四、猜谜导入
想要表现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欲望。小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方法之一。表面上看似一则简单的谜语,实则是与所讲课文相关的内容。出谜之后,让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动起来,去想想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我在讲《书本里的蚂蚁》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希望大家认真听,看谁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学生很快猜出是蚂蚁。
于是我又说:“蚂蚁在人们眼中又黑又小,非常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勤劳,守纪律而且非常团结,齐心协力搬动比它们大好几倍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只小蚂蚁的有趣的童话故事,名字叫《书本里的蚂蚁》,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保证猜谜不会远离主题,反而会紧跟课文内容。
五、歌曲导入
人类之间种族语言有国度,可音乐却无国界。音乐,能让人心态放松,心情愉快;能让人心绪紧张,心结沉重;能让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让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课之初,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适合这堂课音乐。
我在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六、设置悬念导入
小学生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我在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惊弓之鸟》以后就明白了。使学生急于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七、旧知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
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八、图片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图片导入,指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让学生从空洞的思维一下子与现实接轨,并能激发学生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
我在讲《刘胡兰》一课时,出示(投影)刘胡兰像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并指图:刘胡兰与黄继光、董存瑞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生命。
你们想听刘胡兰的故事,想知道毛主席为什么给刘胡兰写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吗?我们来学习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