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方法指导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换言之,多读书,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来源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可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二、几乎所有的习惯,都需要重复
习惯的培养和维持是一个长期训练重复的过程,可以说熟能生巧或习惯成自然。学生反复的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和知识,在二者相互循环和互动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需要老师或父母能以学生的不同兴趣为出发点,找到适合的诱导时间、地点和内容,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主动选择的习惯。阅读和学习是终生行为,接下来我将选取高中课外阅读就指导策略简单谈一谈。
[图片0]
三、别错过阅读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一个人发展某项能力效果最佳的时间段,作为老师或者父母,把握住“关键期”,教起来就会省心省力很多。相对关键期来讲,最主要的还是孩子从出生到小学这个阶段的发展较多,越到后期,孩子的各方面均已大体成型,想改变起来就很困难。我们了解到,黄金阅读期是在8~14岁的时期,在经历了幼儿期认字、由图向文字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此时进入到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2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方法
(一)做正确的引导,以趣择书,解决“读什么”问题
面对浩繁卷帙,大多数学生良莠不分,更不知该从何读起,有的沉溺于音像作品,面对文学图书兴趣不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认真的引导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趣味性、思想性、关联性和时代性,四者缺一不可。切实践行好读书,读好书,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扩宽学习领域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找准方法,讲究策略,解决“怎么读”问题
伏尔泰说:“大部分人是不会读书的,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进行读书指导就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接受程度和阅读范围、途径等都得以扩宽,这让学生们更加困惑该怎么读书了。首先,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要起到示范性作用,引领学生们读并进行交流,师生合力营造班級阅读氛围;其次,重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水平的反应,深刻影响着内在气质和品德修养,在课外阅读时,积累优美词句、诗文佳作等,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总爱问“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不仅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其真正进入到阅读内容里,学到实质性的知识;最后,读后有交流分享。可以在班级里安排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们就自己最近课外阅读的内容展开交流与分享,能让学生们进行更全方位知识的涉猎和了解。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重视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心放在课内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课外阅读只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性涉及,再加上高中学习负担重,学生们根本没有富余空隙课外阅读。但课内只是并不是全部,还有很多东西都需要课外的学习进行互补才能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要改变学生课外阅读是浪费学习时间的错误认识,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在课外阅读的帮助下,促进成绩的飞跃和自身发展。
(四)家庭、学校和社会减少压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把高考看得很重要,一门心思的促成学生提高成绩考大学。由此,大家形成统一的认识,凡是对学生文化成绩有用的才是值得提倡的,产生不利影响的都应该制止。大多数就认为学生课外阅读是无关课堂书本的东西,根本无用,因而就不允许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知识的汲取。这表面看似是为学生发展好,实际上是对学生发展的阻碍,细思极恐。家庭、学习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3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方法
创造条件
为了高中生能有条件地进行课外阅读,希望学校办好图书馆和阅览室。除此之外,笔者督促班级成立阅报栏,并由专门小组成员负责张贴宣传。在课时允许的范围内,每周开设一堂形式多样化的“课外阅读课”。课上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阅自带的文学作品书籍,也可以进行趣味性的阅读和欣赏活动。当然,每周四十五分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是希望我们的“用心”,能够唤起学生的一点点“动心”,积极主动地自己去读。
根据《高中语文的考试说明》规定,古诗鉴赏通常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情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考前有目的去积累,全面的把握知识点、考点、以及必备的答案术语,就能在答题时具备模化式的快速的答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有意识的收集。诗人们都脱离不了自然界、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来进行抒情言志,通过对诗歌的大量阅读有目的的进行积累。比如:梅兰竹菊,它们是高洁的象征,月亮代表思念,梧桐代表凄凉,边关、楼兰代表边疆。鸿鹄代表志向,鸿雁代表情书,杨柳代表依依不舍……这样便于对诗歌形象的把握。然后对这些形象用一些术语进行概括。
第二,积累诗歌的语言。不同诗人就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因而各自在思想的倾向性有所不同。了解大量的诗人,区分他们的思想类别,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评价;同时要有意识的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比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李白的诗风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则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第三,梳理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在表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复习总结各种表达技巧的答题术语,例如: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自描,工笔,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张,比喻,拟人,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这些术语是考题答案的关键词和得分点。有了这些积累。面对诗歌鉴赏这道题就会感觉轻松多了。
[图片1]
但是,掌握答题的技巧要想得心应手进行答题,还需要读懂作品的思想内容。为此,面对如何在考场中快速读懂古典诗歌谈几点简单的看法:
第一,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创作此诗的缘由和创作的目的,这样就容易读懂作者的心意,他所写作的对象、场景,直接表现出来的情感。
第二,看作者,在高考中诗歌的选取上有一定的规律,即“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有意识的把握诗歌的考查难度降低,这样的考查是适合高中生对诗歌的接触程度和学识水平的,看到作者是名家,学生应该学习的过程中听过,学过的,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了解作者创作题材的方向,所要表现的主题,还有诗歌的风格特点,语言特点。
第三,看诗歌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是由物象转变过来的(在诗词中大多是事物的名词)。它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这些物象来进行抒情,理解意象就理解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往往特定的意象就会塑造特定的形象,通过写物来喻人来象征,以此充分的把诗人的情感流露出来。
第四,看诗歌中的关键字。古典诗歌特别讲究练字,用词用得好。可以满诗生采,甚是成为全诗的点睛笔,在诗词当中主要表现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的运用上。这些词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最能生动展开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为诗歌创设意境,这就是高考鉴赏的考查诗歌的炼字。
第五,看诗歌的注解,把握诗歌的背景。联系当时的现实可以更好的把握诗歌的主旨。考题中的诗歌注释时有时无,而考题中一首诗歌一旦有了注解,它就暗示了我们理解此诗的背景,使我们知道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诗歌的内容就是作者表达当时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倾向,这就是文学作品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醒学生,考卷上出现的任何一字不是多余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它读懂古典诗歌的意图。
4高中语文的课外拓展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它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能源”,是激发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以下是几点策略尝试:
1.课前经典阅读
在一个经典被冷落的特殊时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点“经典文化之钙”。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背有情趣”,笔者选择古诗词作为突破口。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诗或词,每天课前十分钟演讲。要求学生按学号依次轮流,提前一周到笔者面前先试讲后修改再演讲。
2.轻松愉快阅读
笔者认为阅读课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见识,长才干。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
3.欣赏品评阅读
在已经完成了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笔者利用课外阅读课,借助于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给学生放映电影如《边城》等有助于学生品评作品的有利资源。通过读、赏、品、评的过程,学生不仅加深对作品描绘的景色和人物的印象,而且将作品向纵深处挖掘。
二、开展活动
为了保持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丰富实践体会,笔者主张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后的活动”,实现文本阅读与实践的和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