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一、以文述情法
一部乐曲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也有其基本情感的表现:是爱或是恨,是喜或是悲,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应有目的地通过“读”从课文的整体去把握情感。例如,学习《大海的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看到伟大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时的欢乐、自豪的感情,教学中可设计三次自读:一是读课文。
	
[图片0]
	思考文中儿次写到大海在唱歌?各唱的是什么歌?二是默读课文。想想是在什么情况下“我”觉得大海唱起了欢乐的歌?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大海唱着一曲新歌?用笔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词语、句子。三是朗读课文。在了解了海港繁忙的景象和深海中的石油钻探船的雄伟气势后,体会作者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赞美之情。
二、以境引情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中蕴含着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语文教学进行美的渗透。以境引情法就是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插图、环境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北京》时,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放一段介绍北京风光的录像,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声像环境中认识庄严、雄伟、美丽的首都北京,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向往、热爱首都北京的美好感情。
三、引申发挥法
	对一些故事性或象征性的选文,在讲述经过得出结论后,还必须进一步加以恰如其分的引申发挥,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领悟出更深的哲理。例如《丑小鸭》一文,写出了丑小鸭出世后处境坎坷:养鸭场受欺辱,树林里遭追赶,湖边险冻死等,面对艰难曲折的前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最后成了一只漂亮的天鹅。
	课文分析后,要因势利导,由事及理,加以引申发挥,揭示出其中哲理,使学生受到启迪—真、善、美的东西,即使开始时没有被发现,只要经得起考验,终有一天会显露出来的。
四、联系实际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定要争气》一文,表现了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
	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自觉,欠刻苦,粗心,自傲等,通过联系对比,教育学生应该以童第周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胸怀大志,为中华的崛起腾飞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五、课外延伸法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延伸。课外延伸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依靠作业或作文进行延伸。例如学完《雷锋日一记二则》后,学写“做了一件好事”。二是依靠课外阅读进行延伸。
	例如学了《周总理的睡衣》,可指导学生看有关周恩来同志的传记,使学生对周恩来同志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有哪些一
(一)情感熏陶法
	“思想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的心灵”。的确,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如教学《灰雀》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三只灰雀十分惹人喜爱,以及列宁对它们的喜爱。但是,简单的几行文字并不能让学生们对灰雀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轻音乐并加上自己对这三只灰雀可爱的样子的描述,同时让学生想象。
	然后,睁开眼睛,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灰雀怎样?这时,同学们很兴奋地举起了小手,“我仿佛看到了灰雀们在树枝间玩耍呢!”“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欢快地歌唱。”“我觉得这三只灰雀非常可爱!”…… 由此,学生与列宁的情感达成了统一,这也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二)品词析句法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在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通过对“创举”一词的理解,学生知道了赵州桥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并且,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赵州桥是全世界都很有名的伟大工程。由此,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要感叹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这句话时,同学们又会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榜样学习法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对此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后来,“我”和老爷爷都爬上了天都峰。
	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反复地朗读感悟,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而且此时他们也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退缩。这使得学生们在意志品格上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要向主人公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通过对勤狮子和蓝狮子在语言和行动上的对比,学生已经对这两只狮子在心里有了一把判断优劣的“尺子”,也就是他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于是,老师问:“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便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勤狮子,因为它很勤劳。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文本类型以及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德育渗透。而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
	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那么,更多的学生也将被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有哪些二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
	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在导入渗透德育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出色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出色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出色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
	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
	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
	通过作文,惭惭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
	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有哪些三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题眼,也是课文主要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在理解分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用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渗透思想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要想让小学生对课文做到真正的理解,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在产生求知兴趣和探究正确答案的同时,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常常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而这又往往是通过故事的情节来表现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分析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让小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本,可以帮助小学生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小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品位,并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六、在塑造师表形象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图片1]
七、在插图教学中渗透德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结合课文内容,会配以恰当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插图,细细品味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加可以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八、在批改作业中渗透德育
	布置作业,既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巩固,也是对一天学习的复习,而作业的情况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笔者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在“我的理想……”中写道:“长大以后,我要当大老板,每天不用干活就可以赚钱。”结尾他写到:“希望我的梦想成真,那该多好啊!”看完后,我找到了这个同学,和他聊天,询问他想做什么老板,谁是他的“理想目标”。
	并布置给他一个任务,周末观察“理想目标”一整天,记录这位大老板一天的生活。重新写了一篇作文。这次他的结尾换成了“好好学习本领,争取早日实现梦想”。问他原因,他说,跟着那个叔叔一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去订货,晚上很晚才下班,一直在忙碌,一点儿也不轻松。
	后经过这位同学同意,我围绕这个话题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体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九、在课堂作业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练习,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课堂教学自然成为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选取阅读练习文章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使学生练有所用。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但只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脱离生活,结合教材,用活灵活现、多种多样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