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运用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图片渲染法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图文结合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0]
例如在教授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可以这样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投影上的画面,美不美!这是我们祖国美丽大花园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桂林,这里的山:奇、秀、险;这里的水:静、清、绿,游览桂林的山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山水》。
二、音乐熏陶法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长春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就是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根据这一课文的特点,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歌曲的意境中体会情感。
三、视频欣赏法
运用媒体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猴王出世》一文的导入: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老师现在给大家播放《西游记》里的一段《猴王出世》,请大家静静地看,认真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视频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形象直观的人物了,视频里的故事正是文章的内容,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真是两全其美啊。
四、动画演示法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这种导入方法适合科学性较强的课文。
例如《捞铁牛》一文,开始我就饶有兴趣的告诉同学们: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吧,现在咱们就来看一个动画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播放怀丙和尚捞铁牛部分的动画片。
五、综合导入法
由以上四种导入的方法可见,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单一的,一个好的导入是由多种方法综合的。如在一些写景的美文中导入适当的图片和视频更能增加课文的美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海底世界》,《科罗拉多大峡谷》这种外国的名胜更适合。
在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可以搜集大量的资源来供我们使用。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来上好多媒体的语文课堂,来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设计运用导入法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联系性
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迁移性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适应性
导入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等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把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运用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一
一、优化课堂氛围,让导入妙趣横生
创设良好的氛围可以运用“讲故事方式导入”、“导游的方式导入”等相较直白的语言叙述方法,但是单单靠语言描述学生是无法很好地进入情境氛围的,而新颖独特的多媒体课件就是这样一块魔法石,使学生带着愉悦、渴求的心情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
比如在教学《颐和园》课堂导入时,我用课件进行了导入,以导游的方式把学生引入颐和园的美景之中。课件一开头,随着柔和的音乐,一幅幅美丽的颐和园景色的画面渐渐映入眼帘,学生们渐渐地进入了意境。我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你们游览一处风景优美的文化古迹。”
伴随着音乐,我开始朗诵课文,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从他们的眼神看得出,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个环节,之所以成功,一个是导游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还有一个就是课件一开头的优美景色使他们产生了好奇,这就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导入
二、优化学习情境,让导入兴趣黯然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劳动人民为了建造长城付出的血泪和辛劳,中国人民经受过的苦难,而只知道长城气魄雄伟。为了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导入的时候,我就放了童声合唱版的《长城谣》,意义深刻的歌词和舒缓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而围绕音乐和长城的主题,接下来学生自主提出来的问题就深刻多了。
2、以画面再现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所以在上课伊时,我便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在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导入
三、优化常用方法,让导入有的放矢
1、温故知新导入法中的多媒体优化
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新旧知识做对比。在教学《白公鹅》我就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白鹅》一课。
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白鹅的高傲,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一课,也写出了这只公鹅的高傲,同样是写鹅,是不是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呢?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阅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点。”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
但是,光用语言表达,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清晰,这时用多媒体课件列出对比的表格,学生就会一目了然,更是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给人以深刻印象。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导入
2、设置悬念导入法中的多媒体优化
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在设置悬念的时候运用多媒体的形象画面使学生自主产生疑问,更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先播放花园里鲜花盛开,孩子洋溢笑声的美好景象,当学生都沉浸在美好之中时,突然画面上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花园被冰雪覆盖。
这时在学生的脑海里马上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花园会突然变成隆冬的景象呢?由此,便引出了课文的主题。悬念就在这变换的画面中油然而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激发体验导入法中的多媒体优化
教材中大多作品都是以情动人的,以感人的故事情节,激起读者的共鸣。而这种感情色彩比较浓的文章导入,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定下基调,达到引起学生共鸣的目的。例如教学《卡罗纳》一文时,可先提问:自己的亲人去世,心中的感情如何?学生大都能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段哀乐来渲染气氛,更能激起回忆,通过诱导,学生将心比心地进行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更加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3运用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二
1.运用多媒体,直接导入新课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导入环节,用多媒体直接出示课堂教学的内容,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到“课伊始,意已名”。
[图片1]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海伦.凯勒》时,海伦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在她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她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坚强,而这些感人事迹可以在学生的心理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教师可以在开课时,直接出示海伦的个人简介,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第一映像,让学生可以直接去感受海伦的个人魅力,为课文深层次的剖析奠定了“思想基础”,学生也明确了在学习中要感受海伦的可贵的精神,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2、运用多媒体,讲故事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讲故事导入新课,突出了情趣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热情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时,孙悟空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多媒体出示这个故事,让学生来猜猜这是《西游记》中的那一段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其中的主要人物,感受孙悟空的善于识妖,善于降妖,勇敢机智,感受白骨精的奸诈狡猾、贪婪本性。
这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分析人物特点时就表现地非常积极,乐于与别人交流。
3、运用多媒体,直观图片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在导课时可以把课文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时,对于没见过石钟乳石笋的学生来说,要感悟双龙洞内洞的奇特和颜色各异,有一些难度,教师在导课时可以出示双龙洞的图片。
让学生先欣赏双龙洞的独特景色,让学生对石笋和石钟乳有初步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很轻松想象它们的形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时,可以在导课时播放《长江》的专题片和歌曲,片中音形并茂,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长江的气势磅礴,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力量无穷。学生在特定地氛围中感受到长江——这母亲河的无私奉献,这为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去理解长江的母亲情怀和无穷的力量。
5、运用多媒体,激趣比较导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导入。学生可以通过旧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教学目标,使学生记忆犹新,也培养了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麋鹿》时,可在导课时,先出示梅花鹿的照片,让学生来说说它的外形特点,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让学生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再通过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来加深理解麋鹿外形的独特之处,学生只要抓住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它的角总是朝向前方这一特点,就能很容易区分麋鹿和其他鹿类。这样,在导入环节,学生就已经看到了、学到了麋鹿的外型独一无二,很容易掌握了文章的内容。
6、运用多媒体,切入导入法
切入导入法就是抓住教材的某一重点和难点单刀直入导入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课题出示导入,这样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愿望;可以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切入,加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可以多媒体出示课文重点段落切入,直奔重难点,实行“变序式”课堂教学结构。
也可以从课后问题切入,在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索,启发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采用哪种方法切入导入,都要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7、运用多媒体,复习旧知导入法
复习旧知导入法,是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导入方法。巴甫洛夫曾说:“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复习学过的知识和内容,就可以开启新知识的窗户,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只要找到新旧知识的交点,旧知识的复习就可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了。
如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可以导课时,多媒体出示学生学过的关于梅花的诗句,让学生来吟诵,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梅花的那些精神,让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过渡到新诗句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4运用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三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且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时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可以表达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产生探究的冲动。
例如,在学习《山雨》一文时,这篇文章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山林雨景的美丽景色。
但是在那宽敞明亮的课堂里,学生没能亲临其境欣赏那美丽的山林雨景,对于神奇的色彩美和音韵美没有切身的感受,存在时空思维强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透彻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播放山林雨景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漫步”于雨林,“聆听”雨声,通过图文声像,近景远景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雨林。
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雨林的美丽,体会作者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想像力
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但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课文配有图片,而有些课文没有图片,即使有也是有限的表象其形象也是单调与贫乏的。而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图像、动画、视频等,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而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学习《月光曲》一文,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而文中仅有一幅图片,即使教师再深情讲解,学生再深情美读,也很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似乎也难于很好的把握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而显得枯燥乏味苍白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CAI课件再现“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夜色朦胧,月亮正从水天相连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再配上那动听迷人的音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有趣的画面,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的诱导学生去体会、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精彩的课,不但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体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既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体,也是检评这堂课是否成功的评价之一。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起到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它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色彩、音乐等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演示、引导,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这时,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在指导学生弄明白“从两端时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时,我设计了CAI课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接着动画演示铁路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学生能直观认识和感受什么是“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
在认识“人字形线路”时,我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易,能让抽象变为具体,能让学生跨越时空间来认识和理解问题,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是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工具类学科。通过对文字理解和语言氛围的渲染才赋予人情感的升华。而小学生的情感意识非常薄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他们具备一点对一般事物的艺术美丑的辨析能力。
按照狄德罗的说法,鉴赏能力就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感性,它表示在能使它美化的情况下,抓住真实与良好的东西,并且迅速而强烈地为它所感动。”小学生对情感的辨析单凭语言文字的表述是达不到审美修养的,这就得借助于多媒体的应用了。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氛围渲染,可以从图象、音响中感悟其情感,使课文表达趋于一致,最终达到共鸣。
4、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审美情趣
图、文、声、像是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把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动听的音乐背景搬进课堂中,让学生在美学的学习环境中,耳闻目睹,主动探究美、发现美、感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