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几句话,可作用却不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标题导入法
一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如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读题导入
[图片0]
通过读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时,是这样从标题导入入手的:她请学生先自己认真读一读课题,并来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让他们从课题中去发现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如通过读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a. 什么是“信息”?
b. “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
c. “信息高速公路”通往哪里?
d. “我家”是怎样跨上“信息高速公路” ?
问题来源于学生,解决于学生。学生自己提出并自己解决问题。尽管有时问题和答案会千奇百怪,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激起,然后通过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借着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再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就有条理,也有效果多了。
2.解题导入
解题就是从字面上解释课题。这种引导法较为直接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大概内容。
比如《林海》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教师板书课题《林海》后)同学们,本课讲的是“林”还是“海”?本课是讲“林的”,但为什么还要有一个“海”字?什么叫“林海”?为什么把森林比作海?什么样的森林才能比作海?这篇课文把兴安岭的森林叫作林海,说明了什么?还可以把什么比作海?
教师的这种导入没有把学生的思路停滞在字面上,而是凭借本课教材,步步启发,扩大学生思考范围。这样“寻根问底”的结果,使学生不但理解了“林海”的意思。想象到兴安岭林海的广阔无边,有助于理解本篇课文的内容,体会文题与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且自然地、感性地复习了“比喻”这种辞格的运用。
明白了在两种事物间建立比喻,究竟是在哪一点上形成类比的。这样就把词、句和篇的训练,紧紧地融为一体了。
二、知识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其中又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儿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
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三、情感感染法。
1.言语感染
所谓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如一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把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来了一段深情的“演说”: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时候,光头赤脚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可是一整天了,没有一个人来买她一根火柴。最后她蜷缩在墙角,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面带微笑地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燃过的火柴梗。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你们知道这个童话叫什么吗?
当时,在场的人都被她所感染、吸引了,好多学生都泪光点点。可见言语的感染是一种带动学生课堂情绪的好方法。
2.音乐感染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情景感染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
如一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
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五、前后知识联系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在新课开始时,老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或经验,通过复习、沟通、对比等,把学生对旧知识的注意力迁移到新知识上来,以旧引新。
这样的导语亲切自然,联系合理,过渡巧妙。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这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2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一
一、采用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采用有技巧的提问方法导入课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猫》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喜欢猫?猫有什么特征呢?”相信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什么样的吧!”。
这样就顺利地把新课引入进来了,同时也让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期待和兴趣,这种方法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教师找出了课文的关键处,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进而通过质疑的方法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课文的教学重点,直接把学生带入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探讨上。例如,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对父子在地震发生时,父亲坚守与儿子的诺言。
坚持不懈挽救儿子生命的感人故事,它很好地体现了深似海的亲情,那么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和情节是什么呢?我们读完课文就会明白了。”这样的开篇,直截了当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之中。
三、采用名言警句的方式导入新课
名人名言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可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新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然后请学生猜测这句话是谁说的,在同学们踊跃发言之后,教师再揭示谜底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相信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进而用心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四、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课文《请你来看大海》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整理出一些优美的大海图片及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欣赏,不但拉近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使学习状态达到最佳。
五、歌曲导入法
歌曲就是流淌的艺术,不仅可以增长见闻,开拓眼界,抒发情怀,还可以和谐净化人的心灵,启迪心智。美好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恰似一股清泉,流进我们的心田。在导入新课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可以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如我在教《草原》这一课时,让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歌唱家那圆润的歌喉,那动听的歌声,那优美的歌词;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3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二
一、情景引入法
小学生不但喜欢画自己心里的图画,更喜欢观看图画。在上课前为精美的画面(投影或课文插图),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情趣下再学习课文,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小小的船》时,教师先利用投影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画面,然后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如,在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图中的小船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东西很像它?假如你就是画面上的小朋友,你会看到什么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课文当中。
二、设疑导入法
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学习《粗心的小画家》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曾经有一位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小画家,做事非常粗心,你们想知道他画画时都画错了什么吗?”小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急需要知道这个小画家会画错了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三、猜谜导入法
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都比较强,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我,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恰当地设计猜谜来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猜个谜语,看谁最聪明,注意听啊!“一点一点亮晶晶,越是黑来越是明,手指把它数一数,密密麻麻数不清。”
当学生猜到是“星星”时,教师接着问:天上的星星多吗,能数得清吗?可是有个孩子就喜欢数星星,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请大家阅读课文《数星星的孩子》。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四、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别人给他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够一下子就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
如,在学习《画鸡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鸡蛋吧,你能说出鸡蛋是什么样子吗?能把它画出来吗?有个叫达・芬奇的画家,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总让他画鸡蛋,而且画了一只又一只,画了一天有一天,再也不想画了。他认为鸡蛋很好画,但是老师却说画鸡蛋不容易。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五、导游导入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可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登过长城,游过漓江,去过鸟的天堂,欣赏过异国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去玩玩好吗?颐和园不但构思巧妙,而且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好我先定一下我们游览路线。
我们先去有名的长廊,再到美丽的万寿山,最后去水平如镜的西湖。绿如翡翠的昆明湖,好,出发。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设计导语:“孩子们,在国内,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可是我们还没去过一次国外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异国风光,怎么样?请随老师一起来游赏有着“水城”“桥城”之称的威尼斯吧!出示课件简介: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
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相当于我们这城市的马路,市内根本不像我们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车辆,也没有什么交通指示灯,小艇是市内的交通工具。光听我说不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我们还是一起去看看吧!这样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且快速掌握课文内容和记叙方法。真是好处多多,自不必说。
六、画面导入法
色彩明艳的,美不胜收的画面能让人赏心悦目,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采用画面导入法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一开始,我先课件出示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图片,对学生说:“孩子们,咱们一块去参观一个小村庄好吗?然后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来描述。
[图片1]
孩子们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陶醉。这样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面的小村庄的毁灭孩子们产生的感情变化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充分地为整个教学内容服务。
4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三
一、温故导入法
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为新授知识引路,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才能把新知和旧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温故导入法”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路旁的橡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大家回忆我们昨天学习的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说小村庄被毁的原因。今天我们学习《路旁的橡树》,看看筑路工人有没有吸取惨痛的教训,是砍掉了路旁的橡树,还是留下了路旁的橡树。”这样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入了新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质疑导入法
质疑导入法也叫设置悬念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吗?因此,我认为采用设置悬念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从课题上的‘和’字来分析,说明将和相以前不和,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以前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又比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问同学们:“两军交战,一方率兵八十多万,一方率兵只有三万,而且八十多万人的军队中,战士们个个骁勇善战,你认为哪一方能取胜”。
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八十多万的军队赢呀”。我得意地一笑且故意拉长了音说:“方志敏的话,你们想错了,不信你们看书吧!”短短的几句话,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为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
三、释题导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理解了题目,就能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记得98年在襄樊听教育专家钱梦龙的《丰碑》一课时,他先让一生上黑板板书了课题“丰碑”,在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
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四、情感渲染法
人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一些感情强烈的文章时,可采用情感渲染法,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更深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进教室前,我就胸戴白花,臂缠黑纱,一进教室,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四十多双眼睛惊异的看着我,我拿出总理的挂像,挂在黑板的正中央,按了一下录音机的按键,哀乐响起,我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
全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1月11日,总理的遗体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亿万男女老少,不顾一月的严寒,不顾四人帮的迫害,自发的从四面八方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哭声震动了几架山,眼泪流成了几条河。
同学们,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泪水和哀痛中与敬爱的总理告别吧!这段导语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对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也大有益处。
五、谜语导入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使孩子们的学习轻松愉快不会疲劳,因此我们要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导语。我发现小学生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只要能用谜面开头的,我一定不放过。
这种导入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在教《秋雨》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最爱猜谜语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
小黑板出示“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全不见”。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对子,老师说:“天”你对什么?(地)老师说:“风” 你对什么?(雨)老师说:“春风” 你对什么?(秋雨)老师说:“春风阵阵” 你对什么?(秋雨绵绵)孩子们真是能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绵绵的秋雨。
在教学《蜘蛛》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班有许多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最能干。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同学们猜出后,我说:“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小小蜘蛛的世界”。这样导入,学生兴趣十足,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游戏导入法
记得英国一位大教育家说:“只管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玩”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发挥他们好嬉戏、善表现的天性,使他(她)们学得开心愉快,自然而然地走进新课,达到寓教寓乐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称象》一课。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只玩具大象,一堆石子,一杆秤,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当一回聪明的曹冲,动手做一做。
《称象》涉及到物理原理,学生光凭想像难以理解,采用游戏的形式,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效果非同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