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的读和写为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知识面的扩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读课文,以读带写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写”的训练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从低年级的写句子、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断,以至高年级写篇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是学生多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然而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位教师和每名学生都必须面对探讨的一个困难话题。
	
[图片0]
	我们知道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种种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
	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作的规律和途径,把这些巨人的肩臂,作为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阶梯,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所以在读写教学中应该注重以读带写。
	以读带写,关键是善读,重心是摹写。拿《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来说。首先我们要对这一文章进行熟读,感知语言文字。通过读接触到文中的字、词、句、段。然后,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会有所认识。作者写故乡的杨梅是为了抒发他眷恋家乡,对家乡一草一木深深热爱的感情。
	其次,还要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怀乡之情的。为了表达怀乡之情,作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选材上,作者以小见大,用杨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结构上,作者围绕着“爱”字做文章。开头就饱含深情地道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总领全文。
	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一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杨梅树,抒发了“爱”之情。二是写杨梅的果实。写杨梅果时又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先总述杨梅果的形、色、味都惹人喜爱,抒发喜爱之情。后分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这里作者不仅把杨梅让人喜爱的理由叙述得清楚,而且亲切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色彩饱满的形容词。如:“细腻、柔软、新鲜 、红嫩、又酸又甜、津津有味”等等,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爱”之切。通过这两个过程的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善读。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达到以读带写这一教学目的。
	再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
	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课后再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人,练一次笔,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再如《落花生》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许地山从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
	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上述几个例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又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并锻炼了习作能力。
二、以写促读,拓展阅读
	但是,读也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但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
	写的过程在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用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
	这样,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共同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效衔接在一起。在读与写的有效衔接的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一辈子不会游泳。
	因此,读写要紧密结合,既要读《游泳学》来学习游泳方法,又下水实践,掌握本领。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训练其习作能力,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一终极目的。
2小学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一
一、从词入手,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词语是句子的组成单位,我们要以词语为抓手,让学生积累运用。贾志敏老师在上《爸爸的老师》这一课时,就抓住了重点词语去讲。
	出示“数学家、学问、猜中、新鲜、鞠躬”这几个词,读正确后,先是借助生活实践、动作、工具书等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就根据不同的意思进行说话。学生在正确使用这些词语说话的同时,就已经会运用了。
	在课文讲解中,不断地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书,接着,给出句式:起先,我以为爸爸的老师是 ,后来, 。老师, 。让学生不断练习说话。
二、从句入手,以读促写。
	优美的句子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上经常要做到的。贾志敏老师在课文讲解中,不断地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书,接着,给出句式:起先,我以为爸爸的老师是 ,后来, 。老师, 。这些句子训练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还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吴建英老师教学的是文言文和词,虽然对学生来说,理解不是那么容易,但吴老师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依然对学生进行了写句子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老师出示了这一段话,在带着学生充分朗读后,又出示了一些词语:徐徐清风、皑皑白雪、朗朗星空……接着让学生仿写: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带入这些词后,学生的文言文得到很大训练,以至于最后,老师让学生说对“知音”的理解时,一位学生竟然用文言文诠释了他的看法。
三、从段落入手,以读促写。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有些语段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教学中,面对小学生不必要大量讲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但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却是必不可少的。朱晓红老师在讲《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进行了仿写。
	课文第五自然段谢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老师没有多加分析,而是利用一些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仿写。“宋庆龄……而……,无论……总是……,只要……就……,即使……仍然……,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写完后,就明白了以树育人的这种写法。通过这样的一些片断训练,学生既能巩固课文的内容,又能掌握了如何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从课文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点,多种形式地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读写训练。
3小学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二
(一)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 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出色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
	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二)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
	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
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出色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
	
[图片1]
	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教材选择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出色诗作,这样不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强化读写结合,鼓励缩写、仿写、随笔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缩写、仿写和随笔写作。缩写就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浓缩,以简短的篇幅完整的表达出作者文章的主旨。缩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仿写就是让学生模仿范文的体例、结构、表达等,以相同或相近的题材进行写作。仿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组织能力,例如,在《庐山的云雾》这课中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描写角度从上而下,从山头到山腰再到山谷,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庐山云雾的形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作的方法来进行仿写训练。
	随笔写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抛出一个话题或题材,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进行写作练习。随笔练习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黄果树瀑布》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后,即兴以自己家乡的美景为题作文,通过这样的随笔练习,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4小学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三
一、在阅读中丰富写作积累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写作的目的是写出文章,供大家阅读,阅读的对象是文章,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并且将这些词汇量运用于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倡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适当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增加学生知识量的积累。
	当看到好的词句时要做笔记记下来,平时多读多看,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老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片段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模仿,进行片段训练,学生之间小组进行训练,逐渐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今后写作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虽然没有去过桂林,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学习作者描写桂林山水的美妙句子,作者是如何描写桂林山水的美?针对一些好的句子要求学生背诵,例如文章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手法,结合一些实际生活模仿造句。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有特色的景点参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学生能够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素材,对今后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是表现自我的天地,但在以往写作文时,小学生往往总是无话可写,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写作时思路往往打不开,也不懂审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达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能够想到写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阅读能力,使得整个语文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且介绍每段的中心思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积极地提出问题。
	当学生把文章大致了解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地给予指导,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简单的方法把家乡的美景或者校园的美景介绍给大家,表达内容贴近生活,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在描述的时候也会容易得多,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从生活中寻找课堂中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在有趣的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以读带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章句子简短,语句精美,适合儿童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汇进行分析比较,适当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强化积累词汇量,使学生养成善于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读与写互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材中很多精美的语言和词语为学生模仿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其中的格式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语言和表达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造句子,老师经过不断地修改加以改正,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促进共同进步,这也能为学习写作打好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华内容,配合好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在写作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