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就是读出文章句段的发声动作,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方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还不太成熟,尚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他们做事只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喜欢的就会坚持,不喜欢的就会放弃。所以,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老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满足小学生的需要,从他们的爱好着手,培养他们对语文朗读的兴趣。
[图片0]
只要有了兴趣,他们愿意主动去朗读,再加上老师的指导,那么小学生自然就可以学会朗读,学好语文。那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例如,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一开始就给他们美的感受,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自己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兴趣就如这般被培养起来。
二、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导
语文朗读,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就需要字字咬准、句句含情,这种朗读训练需要技巧,攻克了难点,那么简单的普通语句自然就不在话下。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导。
重点词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疑难句子,二是中心语句,疑难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读,达到字字咬准的效果,而中心语句体现出的是文章的中心情感,可帮助学生达到句句含情的效果。做到了这些,老师的指导工作才算是圆满,才能说是真正帮助学生,对他们的语文朗读进行了培训。
通过这样的指导,小学生对语文朗读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知道了该怎么去读,如此便可体现小学语文朗读课堂教学的最大意义。
三、立足于文章的感情基调
语文这门语言学科,要想学好它,重点不外乎一个“情”字,而就朗读这方面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听过那么多的朗读,每一次朗读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叫做“有感情的”,它很好地说明了要想朗读得好,就必须带有感情。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要让学生立足于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例如,一篇有点伤感的文章,在朗读时必须压低声音,读出那种压抑、悲伤的感觉;一篇表达欢乐的文章,在朗读时,语调应是欢快的、开心的。只有这样将整篇文章的朗读都建立在它最基本的感情基调上,才可以读出它的感觉,从朗读中感悟它的内涵。老师在指导小学语文朗读时,运用这种方法,便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2小学语文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一
1 饱含情感,赏读入境
赏读,是指“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比较适合于意境和语言较优美的散文和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内涵,文质兼美,感情丰富,非常适合朗读。
但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读浅,语文知识积累不足,对某些课文和章节的理解,往往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词语和情节的表面意思上,无法准确、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情、境、意。此时,教师要能融情于文,绘声绘色地范读,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人醉其境”,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课文。
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笔者在读这句话时,先让学生闭目用心用情去听。
孩子们有的说看见了蝴蝶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有的说看见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尽情欢笑;有的说看到了蝴蝶爸爸和妈妈带着蝴蝶宝宝聚会时的开心场景!孩子们边说边情不自禁地做起了蝴蝶飞舞的动作。教师的范读,以情激情,以声传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让学生朗读时,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到句子中,诱发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充分体会到文章的美妙。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找到生动、有趣、形象的切入点,创设与课堂氛围相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可充分应用文中形象逼真的插图,或利用多媒体事先制作好具体生动的趣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只有对文本和朗读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朗读,乐于去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课文的情感,更为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节课时,笔者事先做了一些狼和鹿的头饰,让学生玩角色扮演狼抓小鹿的游戏。一般情况下,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故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红帽》等,狼几乎都是欺负弱小的角色,面对善良的鹿和凶狠的狼,学生选择小鹿的角色较多。
在这样的小游戏结束后,笔者再引出课题,讲述凯巴伯森林中鹿与狼的故事,展现同一地球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制约与联系,表达不能因自身片面的认识去判定或决断某一个想法,而是必须尊重动物界甚至是整个生物圈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了解及模拟表演的领悟朗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文本的欲望。
3 技巧指导,有效评价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技巧的指导、评价是分不开的。
首先,评价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如学生在读《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语音很轻,笔者用开门办学的方法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你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你能大声地告诉小白兔让它听清楚吗?”其次,评价要具有指导性。
不能只用“很好”、“不错”、“很有感情”等含糊的评价,要更为具体一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评价的内容要对学生读时所表现出的心情在无形中进行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再次,评价要具有激励性。
准确合理、富于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赞美和鼓励,课堂上老师默许的微笑、鼓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朗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训练: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展现各种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感受荷花所带来的直观的美,再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每幅图中的荷花的姿态美、色彩美,最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造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这样的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表达的训练,使学生既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又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朗读、想象和感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3小学语文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二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二、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教学
1.抓疑难句子。
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粜米》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到柜台前占卜他的命运。”“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地多收了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
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的“透”字,是气也顾不得喘的意思,表现出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轻松一点,表现了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米价会下跌。
2.抓中心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能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上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句子,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辛苦,多么简朴。”要理解这个中心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加重语气,反复朗读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3.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句子,反复朗读、体验。
如《再见了,亲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回国的列车上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师来讲解,恐怕是难以将两国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谊讲得生动、传情、清楚。只有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难于言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三、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基调或悲壮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简洁平实。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把握。感情基调欢快的,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调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再现,如《美丽的公鸡》之类的课文。
感情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要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读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解说员的语调。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宁静,要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又激动的语调,去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读《索溪峪的“野”》。教学《牛郎织女》之类的课文,则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等等。
四、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小学生朗读中的漏字、填字、语调平板、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的毛病。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4小学语文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三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
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
[图片1]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
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
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例如,我在教学《田园诗情》(国标本第七册)时,我一边让学生读,一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激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如当学生读到“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动作,来感悟作者对强壮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张开想象的翅膀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描绘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加深学生的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子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两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比赛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思促读。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时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如教学《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由于课文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很难。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可出一些思考题:如这段 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了解了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
四、教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1、停顿:(1)标点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作了很好的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这间的停顿最长。(2)词语的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3)情感的停顿: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后并没有停顿标点,但如果停顿长一点,就更能体现革命烈士甘愿为后代而牺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1)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轻音之分。如“哆嗦”,“哆”字重读,“嗦”字重读;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读,“哆嗦”轻读。词语一般是前一个字重读,如喜欢、慈祥、檐子等;如果词语的结构是偏正式,如红花、青草、蓝天、白云,一般后一个字重读。
(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么样”上。如:她的舞跳得真漂亮。(3)根据朗读内容确定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的词语重读。如:“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孔子游春》)重读“更浓了”,景浓加上情浓,意更浓了。
3、快慢: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读这句话时,速度要稍快些,以表 现出狼挑衅的语气,以及它凶狠狡诈的本质。
当读到狼大声嚷道:“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 ,反正都一样。”要读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现出狼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样子。相反,读到小羊的话时 ,速度就要放慢些,声音温和些,以表现小羊的温文有礼和天真无辜。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对狼 凶恶本质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
4、升降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 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如《东郭先生和狼》中,狼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读这段话时,语气要下 降,表现出狼在求救时虚伪狡猾的面目。
再如狼从口袋里出来后说:“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 我吃了你吧!”读这句话时,要注意读得前低后高语气稍上扬,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狼得救后露出的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