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之新探,供大家参考。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书历来有好坏,或者基本是好的,但有瑕疵。现在的书、杂志、小报多得令人目眩。什么书好,什么书坏,什么书宜读,这就需要选择。小学生对书的好坏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他们往往出于好奇心,越不让看,就越要看,特别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一旦入了“迷宫”,就不能自拔,我们要讲明读坏书的危害,晓之以理,用一些沉痛的教训启发他们不读坏书,变堵为导。
[图片0]
要使学生不读坏书,我们当父母的和老师的,就要多花些时间,查查图书目录,翻翻书,一本书大概浏览一下,好多书都有“前言”、“后记”、“序”、“跋”、“内容提要”一类文字,不外是对书及作者的评价,介绍书的梗概,成书原因。
看了这些,对一本书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成年人鉴别力比较强,据此,就可定下来,学生宜读不宜读,然后再向学生推荐。这种方法简而易行,教师可用少量时间,就完成向学生推荐好书的任务,学生就可以有目的的读书了。
2、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读书
所谓计划,即是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好书读。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即使是好书、好报,如无目的的滥读,忽视“正业”,比如说上课偷看,集体活动不参加,作业没做完就看杂志、小说,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每人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各个年级有所侧重,计划可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要长计划、短安排、长流水、不断线,灵活机动,循序渐进,争取每学年都有个读书目标。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想使学生课外阅读有收获,就必须教给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就能把书读得更好。读书的方法很多,下面选主要的介绍几种。
(1)查阅图书目录 教给学生怎样查阅图书目录,看书的“前言”、“后记”、“内容提要”的方法,学会选书的本领。
(2)、查字典 查词典 教给学生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掌握字典、词典一些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其查法。会查常用的字典、词典,并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使用的习惯。使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为自学创造先决条件。
(3)记学习卡片 教给学生记学习卡片的方法,学会把好的词、句、成语记录下来,把精彩的描写抄录下来。摘录原文要注意语意完整,不能断章取义,要注明出处,这样便于以后整理和应用。
(4)、积累词语 教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会整理课文旁注和脚注的词语。整理词语的过程,既积累了词语,又养成了自觉的习惯,还可以掌握归类复习的方法。
(5)、积累与整理资料 教给学生积累与整理资料的方法,学会资料的归类与系统整理。
(6)、学会点评 要使用评点符号,对阅读文章进行评点。要明确什么是“评”,什么是“点”,并要学会这种方法。评点法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
学生学会了评点的方法,有了评点的能力,就可以不走弯路,提高自学效率,对学习语文和其他各学科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
(7)、批判地读 要学会批判地读书。一本书不一定十全十美,学生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要披沙拣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之新探一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同时也是不稳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课本为基础,带动课外的阅读,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身示范法。古语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
在每次读书后,教师都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这样,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以师道的示范性带动学生喜欢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引诱法。如果学生不喜欢看课外书,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对课外书并没有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诱的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印象,期望阅读。每周的阅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成语故事、经典名著等,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喜欢阅读。
3.赏识激励法。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读课外书的热情,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应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去每一次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荣誉评比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推荐课外读物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知,他们正是处于求知欲比较强的阶段。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特点。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推荐的课外读物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小学生过早地读内容复杂、语言深刻的文章,不仅会让学生失去信心,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因此,教师在推荐书籍时,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2.推荐的课外读物语言要规范,生动形象。如果学生的课外读物语言表达比较流畅的话,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用普通话的习惯,减少方言和土语,以及不规范的语言影响。
3.推荐的课外读物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欢阅读故事性比较强的故事书,教师除了能帮助学生选择这种书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看历史和地理故事,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4.推荐的课外读物思想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和时代教育相适应。由于小学生的识别能力比较差,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识思想健康的作用。平时,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感情上对一些低俗的书籍抛弃。因为这些阴暗面的作品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每个学期,教师可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对学生进行评比。
同时,教师还可与学生进行读书的交流,并组织与专家的面对面谈话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活动中提升自己课外阅读的品位和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如可以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的图书室,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
这样,学生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写作中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对积累的语言学会运用。并且,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给予学生评价,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体会到积累语文知识有利的地方。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课外语言的积累,评价学生的语言。在班级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积极地对学生评价,从而给学生一个宽广的空间和平台。
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有关辅导型的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的选择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对辅导性活动的开展,并进一步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帮助。通常情况下,教师能够通过朗读比赛和故事会的形式等,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同时,教师在为学生组织这些活动时,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使小组中的学生能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此外,教师还要以作文和出墙报的形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用这种方式评论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还可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精彩的部分、喜欢的地方,等等。
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之新探二
1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将课文讲得精彩生动,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了向往之情,并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了好奇,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一书,同学们如果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故事,想了解阿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请大家在课外阅读这本书。”
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到阅读之路上,使他们对阅读有一种向往与期待,这样,阅读起来自然就会有亲切感。
反之,如果教师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就会让学生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就有可能对阅读敬而远之。二是给学生们多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长与其青少年时期喜爱阅读有密切关系的故事。
例如,学生们都十分喜欢冰心的散文,教师可可以向学生介绍: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课外读物,而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黑塞,其阅读生涯是从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阅读就是长时间地沉浸在其中。三是恰当应用新型资源引发小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读书栏目,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观看这些节目,学生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而且还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阅读相关作品,阅读的效果自然就好。
2 整体阅读与局面品读相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觉得将整体阅读与局面品读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阅读良策。一是从整体上感知。因为阅读心理的发展,完全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先浏览语言文字,就能形成初步的印象,随后再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用句,最后再落实到文章的整体上,从而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
这就说明,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不能无视文章的整体来架空分析。如果将现代系统论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用以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平时的单元或单篇学习则是在大系统之下的一个个子系统。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也就是要从整体教学的目标出发,由教师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觉的整体。这样十分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徨。
在形成了感性认识后,就到了分析与探讨课文的阶段,思考中的形象、概念就会更加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的感受也会变得更加深刻与准确,再开展品读鉴赏,就容易使学生进人到美的意境之中,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二是从局部上品读。品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通道。
[图片1]
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语言,这就必须开展局部品读。感知毕竟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已,要使感性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办法还是要靠阅读实践。
这时的阅读应该是高级阶段的阅读,也可以称为品读,也就是边读边认真品味,揣摩文章的意境,不断学习与理解语言,体味其中的语境,从而形成语感。
3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练笔
在阅读教学之中提倡多动笔,这是古训良言。徐特立先生就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多动笔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脑口并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使其更为深入地阅读文章,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还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学生们在学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从中可以充分享受到百草园的乐趣,仿佛身临其境。
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认真地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味,撰写一篇自己亲身经历的,描写自然风光的作文,从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十分投入,受到了这篇文章的感染,因此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全身心地投入,从而取得提高自身语文综合素质。
4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之新探三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出色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
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
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出色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