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更好的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课堂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班级、具体时间而稍有变化,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定出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如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数学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人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图片0]
	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数学教学设计一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容易让学生产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课的开始创设这样的教学活动:蔬菜市场来来往往的车辆正在运进和运出一些蔬菜,请你来当一名记录员,记载蔬菜运出和运进的情况。在这样生动、熟悉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身为“记录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当要求他们记录“运出黄瓜200千克,运进西红柿200千克”时,学生采取不同的记录方式:黄瓜200千克,西红柿200千克;黄瓜→200千克,西红柿←200千克;黄瓜+200千克,西红柿-200千克……学生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他们在交流、批判、争论中逐渐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记录方式。在如此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轻松地学习了知识,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3数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教学的方法、重点、难点也就因人而异,视情而定。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和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内容,不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不可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深钻细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规律、班级的整体素质,对教材内容合理选择、精心设计、科学谋划,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和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要灵活、综合的运用 多种教学方法,立足整体。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课堂教学的最大活力,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如《合并同类项》这一节,重点、难点是合并同类项,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教学经验,学会探索,学会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优质高效。
[图片1]
	研究课题特点,灵活设计教学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在其功能上会有所区别。 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章,不仅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问题的过程,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课题内容的联系,注意使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交流等活动,有意识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旧知识作“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
4数学教学设计三
	教学难点把握不定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然而教学实际中,往往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难点时发生二偏,一偏教师难教而忽视学生难学;二偏知识教学本身难而忽视知识性教学难。
	确定教学难点,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出发,而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少数尖子生的反映来确定教学难点;另一方面不要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的难易来确定教学难点,也许课时涉及的知识内容并不是难点,但蕴含知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思想教育、科学态度培养和学习兴趣培养等等方面却是教学的难点、确定教学难点和攻克教学难点都非易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有效对策、确定知识教学难点的一般主要依据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和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攻克知识难点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难点分散的办法,即把难点不集中在一个课时解决;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较易理解的问题,实行各个击破,逐个解决。非知识性教学难点的确定和分散办法,一般采用寓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学习兴趣于知识教授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正确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锻炼自己的品质意志,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法”时,可从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讲到古埃及金字塔的美感及不解之谜。
	设计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亲自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过程,交流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是的推导方法吗?
	学生们片刻沉思之后,利用手中的材料进一步探索发现:以平均分成16份为例,还可以拼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2π[WTBX]r[WTBZ]÷4,高是4r,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2π[WTBX]r[WTBZ]÷4×4[WTBX]r[WTBZ]÷2也能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伴随着下课铃声,又有同学在进一步探索,可以将圆拼成近似的梯形吗?还有其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数学探索的热情并没有停止,发现知识的成功感依然伴随着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