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进行预测考核的状况差次不齐。大约呈现两种状况:
(一)在中小企业中,管理会计的运用很少
甚至很多公司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管理会计为何物。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预测仅是指可以签到多少订单,制定可能实现的销售量,考核也仅是实际销售量的完成情况,毛利率可以达到多少等。这里的预测与考核,更多的是主观判断因素,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管理会计对于他们来说,是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只是基本的事后核算,两者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图片0]
(二)大中型企业对预测与考核相对较重视
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外商投资业,管理会计的运用相对较为普遍。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职能,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管理会计在这些企业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它的运用仍不充分。大多数的时候,管理会计是与企业管理部门或是财务会计部门混在一起的,并没有真正体现出管理会计的价值及作用。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要求企业必须将外部的竞争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推动力,而加强企业竞争,转化推动力,势必要运用到管理会计,使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管理会计得不到运用在体制方面的原因
1、官方数据的溃乏。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许多方法需要大量的、官方的、权威的数据的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每年也会有许多相关的数据公布,但这些数据很大一部分在时间上滞后,以此来测算的结果也不具有及时性。另外,很多管理会计需要的数据,我们无法从这些官方的数据中查找到,国家并未有这方面较权威的数据公布与众。例如:肯定当量法中的肯定当量系数的取值,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分析人员凭主观经验判断和确定,缺少一个比较权威的客观标准,这使得分析的结果往往与决策者自身对风险的好恶有密切的关系。很多时候,决策的结果并非是科学验证的结论,而成为了决策者主观判断的产物。
2、经济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的执行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但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制度不断变革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正逐步从历史舞台退出,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形成,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世界接轨,而这种变革给管理会计的应用带来了困难。
3、法制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定上的缺失与执行上的主观性,使得许多财务数据失真。而管理会计大部分的数据都来源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数据的失真,导致了管理会计给决策者提供的信息也失真,从而影响了它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理论基础的薄弱。对于管理会计,我们国家还没有成型的理论依据,大部分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对西方国家一些著作的翻译及介绍,并没有形成自已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对这些著作的翻译中,更多地是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没有加入对于实际可操作性的一种探讨,使其成为一门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科。又由于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这些国家的理论著述生搬硬套地照搬到中国,很难具有针对性,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
目前阶段,在国家官方并没有象财务会计准则那样公布具体的准则的前提下,我们对于管理会计的探讨,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而无法应用于实践。虽然近些年在理论研究上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无法应用于实践,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理论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实践也无法因理论而升华,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管理会计自身的原因
1、数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不当
把许多数量模型运用于管理会计当中,是管理会计的一大特点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当中显得较为机械。经济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单纯地套用数量经济模型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是不附合实际的。我们不仅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机械地照搬公式,照套数据,本身就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身意义。数量经济模型本身是把抽象的经济理论加以具体化,但是这样被生搬硬套地运用到管理会计当中,使管理会计本来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了,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也使得管理会计失去了他自身的价值。
2、对企业内控要求较高,获取信息成本较高
管理会计具有相对较高的科学地位,相对地,它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诸多的预测、决策、分析的前提均是要有很高的管理水平及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没有这一前提,管理会计需要的许多数据就无法获取,从而管理会计也就无法在企业加以运用。想要获取这些数据,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而这种成本,不可能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出于对短期内成本效益的考虑,企业领导者往往会放弃管理会计。
3、基础数据资料来源在时间上滞后
管理会计在实践当中,不仅应重视企业内部信息,也应重视市场信息。但是,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基础资料都来自于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与成本分析资料,而财务会计的资料均为事后核算资料,且加工整理之后,在时间上已相对滞后,这使得管理会计的计算基础也就滞后。从而导致管理会计的信息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预测方面,管理会计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与财务会计一样,前瞻性较差。
4企业内部原因
1、管理层的应用意识不强
(1)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是很模糊的,对于它在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够重视。目前我国许多的中小企业,其经营模式多偏于家族式管理,企业的毛利率往往只有老板自已清楚,企业管理层对此也并不是很关心,因为考核他们的指标仅仅是销售量,所以他们关心的重心只是是否可以完成销售任务。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认为管理会计对企业可有可无,甚至只是简单的日常核算,并不能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2)许多集团企业对于预测及考核还是非常重视的,预测及考核体系相对完备,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其预测的方法更多地来自于以往的经验,其预测数据说成是经验判断更为贴切。其管理会计是与财务会计混合在一起的,或是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略作加工,以此进行预测及考评。这种作法,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管理会计,充其量,也只是财务会计的再加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与独特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这种情况的产生完全是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运用不够成熟,没有把管理会计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2、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近些年,会计人员的素质已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员是为了满足生计或升迁而去参加的成人教育,这些人的目的只是一张毕业证书,并不是真正地想学到知识。所以,虽然会计人员在表面上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层次,但实际上,他们的业务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另外,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仍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并未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在目前情况下,管理会计的人才基本上也只停留在对理论的研究及探讨上。且大多数企业并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所以许多管理会计的人才为了生计而放弃管理会计,而从事财务会计的工作。诸多原因造成了管理会计人才的断层。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没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供企业使用。从而使得许多企业陷入了有想法无人才实施的尴尬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