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只要能够抓住重点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创设合理教学情境、揭示内在数学关系、拓展逻辑思维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就能有效突破应用题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成效。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图片0]
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2应用题的教学一
细心地审题,弄清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仔细读题,对于马虎的学生可用手指着读或用笔尖指着读。然后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思考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最后确定数量关系。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者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心理一目了然。培养儿童细心审题的习惯,可以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
其次是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
再次是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
最后是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
3应用题的教学二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解应用题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思维能力异常活跃,解题方法便由然而生。应用题光从文字数字理解起来都比较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片1]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
三、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4应用题的教学三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些题目在文字表达方面不够形象,学生仅凭字面表述难以完全领悟题意,教师的口头表述又不能使全部学生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知,提高思维效率。应用题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应用题教学中,这样的方法运用效果会更加明显,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应用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感知体验,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与方式上,还要注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为等现代教学媒体作用。例如,在行程问题教学中,有关相遇、相反方向行驶、中点以及中途加速等内容,表述效果与学生的理解情况不够理想,纯文字的表达难以形象理解,示意图表示又显得较为枯燥与复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问题中物体相同、类型相同的演示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中的动画演示方法,使学生对其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增强直观了解与感知,再结合各个环节与阶段进行讲解,学生学习兴趣以及领悟速度会有较大提高,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指导寻找条件之间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帮助学生提高应用题解题思维分析能力是提高应用题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许多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出色教师都有深刻体会,一些学生学习应用题出现了困难,主要原因并不是题目数量做得少了,而是在于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的思维探究活动层次不高、拓展不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与出色生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后进生对于应用题中隐含的一些条件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缺少发掘与领悟的能力,使整个思维探究活动处于较低层次与水平。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关键环节在于透过表象,寻找出其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与相互关系,建立要解决的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通过细致的分析,将题目中已知的和隐藏的各种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条件找出来,依据之间的特定关系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下题:汽车以60公里时速开往某处,距离中点20公里处,加速到70公里时速,用同样时间正好到达目的地,要求两地距离。遇到这题,许多学生认为时间条件欠缺,难以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寻找其中隐含的时间条件,引导学生从“距离中点20公里”、“同样时间”、“正好到达”等关键词语中,探究出相同时间、不同速度行驶的两段路程之间的差距,找到了这个条件,再结合速度之差,学生很快可以计算出所用时间,顺利解决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