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引入新知识?引入新知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里从小学数学知识的形成方式给出七种引入新知的方法,仅仅是一个示例,旨在通过示例,展示小学数学新知教学中新知引入的一般途径。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用启发式引入新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难度大,或者是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解题有困难,教师若能抓住问题的症结,设计出精巧的问题,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思维,学生就能豁然开朗。对“在含盐25%的盐水500克中加入多少克水,使含盐率降低到20%”这道题,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指出这道题中什么是不变量,引导学生抓装盐的重量不变”这一关键展开思路:盐的重量→现在盐水重量→加入水的重量,即400×25%÷20%-400=100(克)。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入新知识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学习抽象概念,困难更大,这样,具体形象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一表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是引入新知识的好办法。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割割拼拼各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他们自己去得出各类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图片0]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
2数学引入方法一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师这样引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
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识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3数学引入方法二
从以往经验中引入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要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中引入新知。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的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
从操作演示中引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这一特点使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就有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我在“圆柱体的侧面积”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柱体侧面展开,然后自己归纳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从运用归纳引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课本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4数学引入方法三
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图片1]
在创设情景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 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提问式引入,不急于解答
如“解直角三角形”可作如下引入设计:“同学们,如果你想知道后勤办公室门前那棵树有多高,可用些什么方法?”同学列举以下几种――方案一:“把树砍倒量”。但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案不可取,也违反《森林保护法》。方案二:“爬上去量!”但嫩绿的树尖怎能承受得了强壮的身体呢?方案三:基础好的学生答“量出身高、人影、树影,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计算出来”。老师鼓励:“充满智慧的办法!但需要阳光或月光的配合,还有其他办法吗?”当大家冥思苦想、兴趣正浓,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给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这样引入。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同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