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观念、创设和谐氛围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学得活泼。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到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和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民主化"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师生活动氛围,让学生有发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图片0]
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比如一年级教学:计算 9+8=?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的学生说用手指一个一个数的;有的说是记大数,数小数 ;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得出的。我肯定学生的三种不同的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哪个方法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数学教学中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既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又能体现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重视课堂练习,强化训练
通过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课堂练习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练习题的设计要以能给学生带来新的信息,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为宗旨。应以使用课本上的习题为主,充分发挥教材中练习题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设计一些形式新颖活泼的题目为补充,以给学生带来新的信息,获得新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同时练习题的设计应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有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教学方法一
精设巧导,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探究的实效性,一是教师要选准探究的素材,二是教师要巧妙地引导。笔者认为“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宜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内容时,可以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并提出问题: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紧接着,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这个长方形纸板上一个挨一个地摆,直至摆满,并数一数,一共摆出了18个小正方形。此时,引导学生作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提出: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让学生分小组使用课前为其准备的学具展开探究活动,以求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几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论。有的说,我们取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它的面积=2×1=2(平方厘米),证实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有的说,纸片长4厘米、宽2厘米,我们将这张纸片先横向对折一次,再纵向对折二次,这样就折出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4×2=8(平方厘米)。有的说,教师手上是一张画有很多小方格的纸片,每个小方格都是1平方厘米。我们先将其中的任意一行的5个小方格涂上红色,再紧接这一行又涂了3行,这样一共涂了20个小方格,也就是涂红色部分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用具体例子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后,随即组织学生计算一些长方形的面积,以巩固消化新学的知识。
[图片1]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教不得法,学生就会学无策略。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保证。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论主张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发展水平、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等选择教法。因此,教师要悉心研究施教艺术和学法的指导,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然后精心设计准备,把新知识有层次、有顺序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树立“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才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看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用图显示把圆分成16等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细细琢磨教材中的叙述:“如果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其方法设计如下:先引导学生把圆分成4等份,拼一拼,然后再依次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拼一拼,让学生在分组拼剪的过程中看到,拼成的图形怎样逐步成为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进而成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经验表象基础上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的结论。学生不仅对推导出来的圆面积公式深信不疑,而且还渗透了逼近和极限的思想。因此,课前精心准备,吃透教材,教学时才能精彩纷呈。
3数学教学方法二
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突出了: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
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77—78“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学生通过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①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②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③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④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⑤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数学教学方法三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刚刚离开家庭,进入学校这个陌生环境,身体心智各方面都处于很不成熟的状态,对教师依赖程度不亚于父母。作为老师,应当尽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一旦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便可以增进师生情感,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平等交往主要体现在学习、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将学生视若己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尊重老师,热爱学习。这就是对教师是否有良好的心理修养,职业道德教育,政治业务素质提出的一个考验。
2.幽默与游戏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并不需要板着脸,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形象。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因此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上课时,班级里气氛活跃非常,师生一起哈哈大笑却又保持着良好的课堂纪律,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同时,由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有限,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很欠缺,部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晦涩难懂。而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教师可以将教学案例以动画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很轻松就能得到解决。同时作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独特优势之一,声情并茂的画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听两方面将教学内容无比清晰地传达给了学生。就笔者自身为例,在教授“十以内数字乘法的练习”这节课时,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猴妈妈给调皮的小猴子分桃子的片段。
3.在课堂上做一个“微笑天使”。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如果是富有责任心的人民教师,从推门走向讲台那一刻起,就如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教师应将工作与日常生活区分开,即使在生活中经受了挫折打击,心情不愉快,也决不能将情绪带入教室。如果因为个人原因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必将导致这节课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