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指导,供大家参考。
(一)保证充足的时间
小学朗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关心学习成绩,对学生朗读指导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朗读忽略了,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指导朗读教学,学生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
[图片0]
因此,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提升朗读的效率。
(二)扩大参与范围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他们都比较自卑怕他人讥笑,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有感情地朗读。
比如,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生活在蝴蝶纷飞的环境中一定特别幸福,班级里如果有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同学,他一定可以能够有感情朗读出课文的真情实感。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的站起来朗读课文,他读的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完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做到理解与朗读的结合
朗读和理解一定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要想朗读的更加准确就一定要保证理解的透彻,朗读准确了还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理解和朗读是不能分开的。教师注重学生朗读效果的要求是正确的,然而教师如果可以将朗读指导开展好,那么学生的朗读效果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学习《春天来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这样学生就会对春天有直观的认知,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到春天景物的特点,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对春天有一些初步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两遍以后,教师再给学生播放范文,指导学生去体会自己朗读和范文朗读之间的不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朗读不足的地方,教师朗读教学也就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学习兴趣是提升小学朗读教学的关键要素,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不但要从学生的特点着手,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的朗读方法会有不一样的朗读成效。
例如,在朗读教学的时候,学习的内容是人物对话,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需要烘托气氛的朗读内容可以让学生齐声共读;学生的朗读情绪不高涨的时候,教师可以示范阅读等等,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可以将学生朗读的热情充分的带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朗读。
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指导一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浓厚兴趣,必须使学生自己喜欢学,渴望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等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因此,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三、教师重视示范朗读,发挥带动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语调、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下水”示范感情朗读,或在课堂的情绪高潮中即兴范读,或在学生朗读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
四、朗读时,需要教师激励性地评价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当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教师要予以点拨,给予鼓励性的语言。
评价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学生稍有进步再次鼓励,帮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
五、优化朗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朗读水准
1.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主要有:(1)听朗读;(2)范读;(3)引读;(4)分角色朗读;(5)齐读。
2.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古人有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中,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因此,要把精力和时间用在点子上,每次训练都要有侧重点。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一课,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看出珍珠鸟可爱”的品读训练:在课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珍珠鸟的部分,然后好好读读,谈谈你的感受,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就不在话下了。
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指导二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
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
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
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
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指导三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图片1]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
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
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