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反思?反思作为一种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愈来愈来被人们认识到它对学习的促进、发展作用及意义。无论是对于数学老师或学生而言,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形成反思的意识及习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图片0]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数学教学反思一
数学教学要有必要的爱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佩服之情,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德学”、变“愿学”为“好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调控教学的情感,创设一种民主交流、亲切和谐、师生情感思维共鸣的课堂气氛,是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教学要十分地细心
粗心马虎是学生的通病,也是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其实克服粗心大意、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再次,要教育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代数式的变形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周到。
另外,对于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要经常性地强调,并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对数式真数位置大于零、直线的斜率等问题。然而,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思维品质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尤为重要,老师自身的教学必须是细心的、严谨的。
3数学教学反思二
重视教学理念上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图片1]
强化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中反思。
数学实习、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4数学教学反思三
1.反思解题过程,促进创造性思维
在平时讲题和做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再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拓宽思路,优化思维方式。解题过程是是学生独立思考,使所学的知识,方法得以再现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及分析问题的注意事项等。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有没有更好的解法,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争取一题多解。从而可以拓展思路,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因此通过反思解题过程,也是结合数学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反思解题方法的共性,促使解题技巧规律化
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提高解题能力。并且从特殊到一般,推广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3.反思题目特征,培养思维发散
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反思题目特征,将题目逐步引申、变式、推广,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特别在上复习课时,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在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和拓展,可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原题适当的变形、适度的引申,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拓广引申,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反思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深入
学生往往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注意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使解题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因此,要有解题经验的反思、总结。解题顺利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通过积累获得提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尤其是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探究的过程的反思,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使思维更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