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真的是博大精深、千变万化,也深感语言的魅力会创造出无法估量的人生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语言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生语文积累的方法指导,供大家参考。
一、分阶段积累
针对不同学段,我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低年级注重词语的积累,如生字的学习一般都是一字组多词,并且通过词义理解不同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图片0]
中年级注重句子积累,如阅读中的好句,不同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理解不同的句式,理解不同句式表达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好句。高年级注重好段积累。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方法积累好段。积累书本中的材料,靠多读、多背优美词句,好的片段,出色作文,培养学生多读精思,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阅读
阅读既要注重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应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我采用各项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如设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成立班级图书角;订阅报刊、杂志,多进行演讲、朗读比赛;多听广播、看电视、看课外书,…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阅读,学生的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组织能力也加强了。
在班级我经常把一些好书介绍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交流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学们的读书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互相借书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等都是大家喜欢的书。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
三、读写结合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得多写。 即使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缺乏多写的训练,恐怕也不会形成较高的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课内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如经常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续写等;记得学完《春雨的颜色》一课时,我让学生仿写秋天来了,学生抓住秋风吹落叶的景色,写出了金色的秋天,写出了不同人眼里的秋天,农民眼里的秋天是金色的,“金色的稻浪随风翻”,“硕果累累的金秋让人们的脸上挂着笑容”,“一片片落叶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
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经常进行写作实践,如引导学生经常写随感和日记等。通过课内课外的写作,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真正做的读写结合。
四、复述积累语言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经常进行复述训练,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如果说背诵是小学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低、中、高年级都会有一些寓言故事,我会经常利用这些有趣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在复述时对原文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扩展等。如改变人称、改变叙述顺序、扩展情节、续编故事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而且复述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2小学生语文积累的方法指导一
一、读背结合促进积累
语言的积累,说白了就是你要说的话能脱口而出。汉语词语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断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些妙词佳句,精品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的时间。
其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是有效背诵的好方法。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能激发声真情实感的语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
二、内外联合加强积累
1.课堂教学奠基础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
(1)阅读理解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处理好阅读与理解两者的关系,让阅读、理解“两条腿”走路,让阅读、理解能力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
(2)诵读激情促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
(3)背诵记忆促积累
背诵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
(4)复述课文促积累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
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2.课外学习拓渠道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井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和心得笔记,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1)课外阅读促积累
不仅为学生选择好课外读物,同时也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促进积累。
(2)影视作品促积累
影视作品丰富多彩,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应道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3)社会实践促积累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4)班级活动促积累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应机智、灵活,有意义地去开拓。可利用晨会、班会和其他班级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展示、主持、表演,这是很好的促进语言积累的过程。
三、迁移学习深化积累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
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教学时,只要抓住文中的有关片断作具体分析,就可以使学生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从中受到启发,而模仿并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
我引导学生理解下雪时的景象时,让学生通过“看雪”“听雪”两方面去体会雪的世界,抓住“纷纷扬扬”一词去想象雪花降落时的纷繁,抓住“大片大片”一词去想象雪花的大、密、急。
然后让学生讨论:冬天的山村既然是格外寂静,为什么还用上“簌簌”“咯吱咯吱”两个象声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何在通过启发自学,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作用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起着鸟鸣山更幽之效果,绘出了“山村冬夜雪漫天”的美景。
在教雪后景色一段时,我又让学生画出“粉妆玉砌”“簌簌落下”“随风飘扬”“摇晃”等词,体会雪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样学生更加明白:作者采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声色相和的写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有感染力。
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感受及学得的动静结合的写法写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并注意运用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如一位学生下课后写了一段看到的教室的景象:“下课了,语文教师走出教室。负责擦黑板的同学跑上讲台,动作麻利地擦着黑板。
顿时,教室里飘浮起白蒙蒙的一片,纷纷扬扬,迅速地从黑板撒向讲台,撒向课桌,撒向同学们的头上、肩上……”这是帮助学生迁移积累篇章语言。
四、生活锤炼应用积累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就作文教学而言,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生活面窄,造成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又抛弃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而是端起架子去编造“生活童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只有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四角的天空”,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染情、益智、添趣、增才,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3小学生语文积累的方法指导二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那么在每次学习口语交际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深感自己语言贫乏,不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描述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和想象的内容,那么有了难度时,我们一定要教育他们积攒读课外书的经历,要想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必须多读书,积累好的语句。
那么教学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目的就是积累课内外衔接的好词佳句,在读书时我们每遇到好的句子,比如我们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雷锋的资料,课中我又让学生积累的好词 “泥泞、足迹、荆棘”等,好的短语如“蒙蒙的细雨,晶莹的露珠“等。
课尾我还让他们把收集到得资料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积累在本上,学生在积累中学到了知识,还理解了雷锋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一)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一是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因为出声朗读能准确、完整地读完作品的内容,试着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便有助于理解作品。
如果背下来了就能让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一员,要用时则“信手拈来”。此外,还应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应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二)摘记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学期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用来摘抄他们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或记录他们读书时的体会感受。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随手摘抄和记录的好习惯,每当遇到好词好句,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课外阅读到的都能及时记录,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而不用再担心语句的枯燥无味了。
(三)剪贴法。剪剪贴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札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三、充分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读物中积累语言
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内教学的及时积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
[图片1]
⒈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观潮》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大潮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景象,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
⒉结合文本,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快捷方便,我们所教的学生不应该四读书,而应学会怎样去读书,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应指导查阅相关资料,便于理解课文,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如教学《葡萄沟》一课,可以引导通过网络查阅《葡萄沟》相关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葡萄沟的资料,还有的同学查到了当地的环境资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3、加强课外阅读的能力。积累语言材料光靠可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是源源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的进行阅读,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写,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随心所遇。
四、鼓励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
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
(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们应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我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语文活动课上,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
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实现资源共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量大大增多了,从中也吸收了众多精华之处, 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积累语言是一种长期的、正确的学。
4小学生语文积累的方法指导三
一、在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2.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编辑成册,人手一册,进行欣赏,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辩论,鼓励形成不同意见。
3.办黑板报。确定主题,分组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教师适时鼓励。
4.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1.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
2.在熟读背诵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古代学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只是死记硬背,先在大脑里装一堆“死”的成形的语言材料,等他们对文章的意思似懂非懂的时候,老师才开始讲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了。正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他们大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既领悟了文中的道理,也掌握了文中的意思。这种读书教学方法与现代的相比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恰恰这正符合了汉语教学的高妙之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
3.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说话交流,让学生把成形的文章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以达到沉淀积累的目的。如在教授《盘古开天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起来,随后安排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讲故事前让学生把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理解和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使学生在说话交流中积累语言。
三、利用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语言空间
1.利用媒介,积累语言
如今信息传播方式有很多,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常见的语言文字传播载体,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学习语言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文、观看文艺节目、浏览新闻报道等,遇到一些好的语言素材随时让学生记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帮助他们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效果。
2.推荐学生阅读名篇名著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青蛙的眼睛》,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他们作文时便能厚积薄发,显示深厚的语言功底。
3.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活动分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种。所谓命题演讲是提前命好题目,让学生依据题目确定中心,组织好书面材料和语言,然后脱稿演讲。这种演讲宜于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师在课外,要经常组织学生召开演讲会,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才华,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要求过高。
所谓即兴演讲,是临场有感而发的演讲。它既适于课外,也适于课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内容可长可短。譬如,有的教师在每节课中,总要安排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即兴演讲一段话,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简要点评。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教师在日常交流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对学生积累的语言,教师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活动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找近、反义词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他们积累语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