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它对于开启农村寒门学子智慧之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要返璞归真,想现实生活回归,尽量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迅说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教科书虽然很多是精选的内容,但很多是与城市学生联系的可能更加紧密,对农村小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可能就会远离他们的生活,从而让他们产生敬畏感而不去主动学。
[图片0]
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第一要义应该是尽可能地回归本质,宁愿舍弃那些城市教学效果好的题材,也要采取那些紧贴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让农村孩子感受到语文的神奇,让他们感知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以看到,可以摸到,可以用到,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是一种点多面广的学科,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单纯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不仅会浇灭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让他们试图远离语文课堂,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构建活泼但不失严肃、热闹但不胡闹的课堂,让农村孩子学起来、乐起来,也可以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让整个教学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让农村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改变。
(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农村语文教学也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要看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看到学生的参与地位同样重要,都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既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是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介绍一
一、 激发兴趣,引趣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语文奥秘世界的探索过程,先用“电筒”照,照亮前方的路,就顺着灯光摸进去,豁然开朗。记得我在讲《小枣树和小柳树》时先让学生画柳树和枣树,让学生说说两种树各自的特点,再回到文中结合自己的画加深对枣树和柳树的印象。
让学生以画画的形式导入,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整堂课,甚至忘记这是在“学习”,全当是在“画画。
二、 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
农村教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更多的与动物、植物、山川、田野相接触的机会。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一次我在上《秋天的树叶》时为了让学生 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秋天里各种各样的树叶,我组织学生拾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叶子带到课堂上观察,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获得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三、 站在孩子的高度,创造孩子的视角,体验孩子的情感
成人的世界总是不及孩子天真童趣,于是这就造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份距离把握好了就是有威严又受欢迎,没有把握好那这份距离就是一种隔阂。生活中如此,课堂上也如此。在课堂中,如果适时的用孩子的语言表达那就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与课堂任务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利用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等形象为切入点,抓住孩子们视角里的人物切入到人物描写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在课堂上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成功完成课堂任务。
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偶尔用到几句孩子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们为之一振,会心一笑,更加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
逐步通过宣传等各种方式鼓励教育家长使他们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孩子们的重要性不断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去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通过学习潜移默化的去陶冶情操。利用当前现有的媒体设备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观看为学生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使他们了解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富有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要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窗户,开拓一个展望的空间,而语文教师则是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体验生活、搜集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个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和精深,这是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介绍二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思想。教学设计要以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无止境,作为教师需不断充电,汲取精华,勤练基本功,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思想。
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前提。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随意性较大,教师在给新生上课时,必须敢花时间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训练,而不应该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每节课上课后,先检查学生有没有作好上课的准备:书、笔、课堂练习簿、辅助资料等上课用的东西有没有准备好,摆出在桌面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必须逐一检查落实,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在教室的坐姿也是老师上课时必须作出规范的。
我们在学校调研听课时,发现许多学生的坐姿也是千姿百态的。坐姿的不整也带来了课堂秩序的涣散,教师上课时,必须随时注意提醒他们坐端正,这也是训练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方面。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才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缺乏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
所以,课堂朗读导向意识非常重要。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是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授课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 “他读课文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是没有感情。”
这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其他同学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这位老师再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如果将评价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
四、让学生参与竞争,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与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
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写的字漂亮;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等。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竞争对手等。总之,竞争中的孩子思维是很活跃、注意力是很集中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介绍三
一、提醒并引导学生多留意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
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厌弃,尤其是它又恰好在世俗的眼中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最熟悉的是农村与农民,而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农村与农民早已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
你要学生以风景为话题来作文,他们眼前立刻浮现的是电视中出现的九寨沟风景;你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他们一定是枯燥几笔虚假赞美而内心则在抱怨自己生不逢地;你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真实理想,他们百分之八九十会说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以后再也不回农村;你再让他们谈谈对父母的认识与感情,他们虽然心疼与体谅父母,但也不乏抱怨与不屑。
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尴尬之处:农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的扭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趋同性。对于一个对自己固有生存方式没有信仰并心存反感的小小少年你是难以要求他用真情实感去讴歌与赞美他最熟悉的生活的。
而当学生抛弃了对他最熟悉的生活的守望时,作文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关注生活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教师首先要作的是提醒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这样,他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必说。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于乡村之美的认识呢?
首先可引导学生还原对我们熟悉的课文中的乡村的认识。我们教师在对很多文学作品解读中,往往刻意地加工、诗意地美化了作品中刻画的意境,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相信学生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与收获。
通过教师的“坦白”,学生会知道,原来陶渊明也想过农家的生活,孟浩然也想到我们这儿来做客,王安石也会去羡慕农家的一个普通草屋,而陆游甚至会在夜晚游兴大发时拄着拐杖敲开你家的门哟。
想想陶渊明所要寻找的桃花源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不是夜夜在村头的池塘中守候吗?而马致远心中深深低吟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我家吗?想到这些我们的孩子们能不会心一笑并对乡村生活重新生出些新的感悟与热爱吗?还远不止这些呢!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被“标准化”了的作品。
[图片1]
那么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会觉得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边那片藏着各种野花蘑菇野鸡草蛇的山林有趣;闰土的父亲教的捕鸟方法虽然也很有效,可现在大可以谈谈用土铳打鸟或是在杉树林的顶部放上鸟夹之法;少年鲁迅回到平桥村时会学着小伙伴们用铜丝钩钓蚯蚓。
要是到了我们这儿,我们的少年们还会教给他如何用网下虾用手摸虾,如何捉泥鳅摸泥鳅,如何摸鱼打鱼毒鱼,如何认蛇捕蛇以及被蛇咬后清除蛇毒,更不必说教他识蘑菇、捉野兔、寻刺猬、打陀螺等等这此常规游戏了。此时的乡村孩子们,写起他们的生活定会比鲁迅这样一个外来客所能感应的乡村生活要有滋有味得多吧。
其次可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作文时才能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这里首推的便是上文所提及的乡村少年的游戏。爱玩是少年人的天性,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绝活也能成文并独具特色,叫他们如何不会欣然提笔对你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乡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观察。
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此时,田垄、菜畦、水井、耕牛、野花、杂草、稻场、炊烟、竹林、果园、篱笆、石路、小溪、板桥、池塘、水库、蛙噪、犬吠、鸟啼、虫鸣、草场、炊烟等皆可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读来自然口舌生香、赏心悦目。
乡村大人们的农活、生计、家庭劳作同样可以细致入文,也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的家长大多务农,学生自己也常帮家里忙农活。如同唱歌舞蹈踢球教书一样,务农这一行当也有许多自己的“行话”和操作规则(如遵循二十四节气、农谚等)。
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恰到好处、细致清楚地交代这些法则,那么一篇弥散着乡土气的文章就形成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孩子在写一些涉及到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常常忽略了对父母生计的介绍,造成千人一面的情况。
如果父母都是务农的,那么可在文中具体展示出农人的最真实的劳动场景与独特性格语言特点;但随着商业社会对农村的冲击,现在已有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即使呆在家中也都是半农半工,忙时忙农活,闲时忙些手艺活体力活挣钱贴补家用。
像这样家庭的子女作文时就可把这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那么,材料与情感都准备就绪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还有对于本地本村独有的风俗人情、婚丧礼节、历史遗迹等材料的占有与运用,都是写出一篇独具一格文章的便捷而速效的途径。
二、提醒并引导学生多弥补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体会创造之趣。
众所周知,农村的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很落后。条件稍好一点的乡镇中学,一般而言有个空荡简陋的操场、书籍陈旧的图书室、配置落后的微机房、花木稍多点的小花园,已是很可观的了。但这些设施陈旧落后,对学生而言,发挥本身应有作用都已不明显,更遑论能直接作为写作资源了。
在如此简陋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如何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资源来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便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门坎。跨过去,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才会产生崭新的面貌。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教师首先应承认并敢于面对由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及学生家庭条件贫困对学生的文化认知领所域造成的空缺,并明示给学生,师生共同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弥补。比如在农村学校生物、地理等课都是形同虚设,一学期下来,学生并未学到相关的知识。
而初二阶段,学生在练习写说明文时,又必须学会对某一植物、动物做具体明确的介绍,这就必然要涉及到生物书中的相关知识。这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只停留在对说明文写作技法的讲解上是远远无法促使学生成文的。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对以前的生物课本部分章节重新补习外,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还要作专题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