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本着充分体现和满足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想、心理、生理健康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有效技巧。
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到底要在哪里进行讨论?讨论什么?教师在课前都要精心设计。首先把讨论放在教学的重难点上,或者是个人不能解决的,或者是一题多议,或者是有争论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讨的求知欲望,迫切需要小组合作讨论,依靠小组的力量去解决,例如:在教学“红花有25朵,黄花有18朵,紫花比红花和黄花的总数少3朵。紫花有多少朵?”的应用题中,某教师只是让学生讨论“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觉得简单,没有讨论的价值。
如果把讨论的问题改为“根据题目的条件,怎样才能求出紫花有多少朵?”这样一改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他们急切地想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另外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小组讨论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提出了很有开展小组讨论的必要的问题:元旦快到了,一(2)班的同学们准备召开元旦庆祝晚会,需要买一些水果,该买哪些水果呢?每一种水果买多少个?如何去统计?听清要求以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积极寻求出统计的方法。
[图片0]
小组分工要明确,做到人人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职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只有小组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位,人人参与讨论,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人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4人小组或6人小组),小组内各成员都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人、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例如,在“合理安排时间”一课,解决“怎样安排小明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做完这些事情?”这道题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1:烧开水用10分钟(同时可以叠被子、刷牙、洗脸、整理书包),加上吃早餐用8分钟,洗碗筷用1分钟和冲牛奶用1分钟,一共花了20分钟。学生2:吃早餐用8分钟的同时可以冲牛奶,只需花19分钟。刚说完,这个小组的另一个同学马上反驳:吃早餐的同时怎么能同时冲牛奶呢?难道你有分身术吗?……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在小组中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展示自己的舞台。
2如何有效组织 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
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有效的组织教学,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的课堂环境。1. 等学生做好准备再上课。尽管课前也指导过孩子如何做课前准备,但孩子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到上课音乐响了,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有的孩子甚至还没坐好。
这时,不要急着上课,而是要耐心地示范课堂上需要准备的东西,等学生全部准备好,坐端正,再和学生行礼。特别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要让学生从假期的氛围中适应过来,养成学习习惯,良好的开端会是课堂成功教学的一半!2. 榜样引导,用积极的话“诱惑”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比如:在看到很多孩子不能管住自己时,我都会这样说:“某某坐得真端正,老师真喜欢!”其他孩子一听,马上也会坐坐好。这句话还能迁移成“某某读得真响亮,听得真认真,真仔细,写得真漂亮,说得真完整等等”我发现孩子都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话说出来提醒孩子,百试百灵。而有时,孩子为了抢发言,都会发出“恩!恩!我!我!”等声音,这是,我马上说:“我请坐得端正的小朋友回答。”学生马上坐好了。“我请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回答。”学生站起来,会回答得很响亮。
设计优质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采取有效策略,设计优质教学过程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1、教材策略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了大量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改进加工教材。②丰富教材。③开放教材。2。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2、评价策略我们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组织
组织学生在游戏化活动情境中进行学习
游戏化活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不仅满足现阶段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而且对构建活泼的数学课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游戏活动来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获得知识,同时,该学习活动的组织也有助于保护学生对数学的长久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并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除法》时,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也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模拟了教材中的“租船”和“派车”游戏,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售票员和购票员,要让学生在多少人、需要多少船和车的问题中练习相关的除法知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也让学生在玩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做好基础性工作。
[图片1]
借助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包括多媒体的图片展示或视频展示以及实物辅助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法可以将枯燥的课堂形象化,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目的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直观的课堂展示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直观的将一些理论知识展示给学生,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表盘”,然后,引导学生在真正的表盘中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并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类型表盘中的整点,这样不仅能够将知识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几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调配,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则需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同等学力学生的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优优合作”,由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他们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交叉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地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削弱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选取合适的数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第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第二是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本身就有挑战性或是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易混淆的辨析不清的问题。合作学习通常在探究规律时进行。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习题中设置的“思考”“探究、拓展”等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会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做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