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怎样优化提问?教师钻研教本,研究学情,精心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使学生喜学数学,乐做数学,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师提问要明确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不知所措的现象。其原因有时是学生没有听仔细,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宽泛或者太模糊,让学生不明所问而乱答。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收能力相距太远,让学生不知所问而不答。因此,教师的提问首先应该使学生能听明白,正确领会问题的意思,这是学生能答、会答的前提。
例如:一位教师上一年级《2-5的分与合》,到练习阶段,有一道习题是让学生在“火车”的“车厢”上填数,一位学生根据“火车头”上的数是4,就在第一节“车厢”上填写了3和1,然后教师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谁知学生回答:“我是随便想的。”教师只好让其他学生回答出了:“我是这样想的:4可以分成3和1。”继续练习,另一位学生在第二节“车厢”上填写了2和2,然后教师又问她:“你是怎么想的?”谁知学生又回答:“我是心里想的。”教师啼笑皆非,只能另请高明。 可见这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提的“你是怎么想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于是出现了上述课堂上的状况。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听明白”。
[图片0]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问,注意提问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系列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出示各种各样的文具及其价签,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并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学会小数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2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技巧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发问,注意提问的引导性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要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这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结果导致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使学习者获得新知,而原有的知识也发生意义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先通过动态画面让学生利用前两节课的旧知进行讨论,然后提出:如果要求梯形的面积你想用什么方法?随即,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探索、动手操作,并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可以通过旋转、平移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求的动态过程,再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对比,强调三者的异同,学生从中更加明确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深刻地体会到图形中奇异的美。这说明,利用生动的画面,复习旧知,适时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类比、去猜想,去证实,是探索新知的关键。
适度开放,体现思维容量
小步子的精确化教学设计因其容易控制教学流程,容易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所以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但长期使然,难免使学生思维僵化,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而且要不遗余力地通过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和思维容量,是十分必要的。开放性问题,有时答案不是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找出了36、15和16的所有因数,同时教师板书了所有的因数,然后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观察上面三个数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引着学生从因数的大小以及因数的个数上去思考,那么这个颇具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就缩水为一道封闭性的问题。所以,教师颇具耐心地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发现,学生的发现精彩纷呈。学生相继回答: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单的。另一个学生反驳道:15是单数,可是它的因数有4个。学生继续交流自己的发现: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我认为大数的因数个数多,小数的因数个数就少。此时,又有学生立刻用实例推翻了这个发现……在学生的所有发现中,教师选择性地板书了因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特点,即一个数的因数的大小和个数,让学生朗读体会。
3数学教学怎样设计课堂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发问,注意提问的思考性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能代替,也不可暗示。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我首先问学生可以怎样画圆?由于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他们举出了许多画圆的方法,然后通过分组讨论掌握了画圆关键是在于要有一个固定点,有一个固定的长度,并要旋转一周。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学生亲自动手后发现甚至可以说是发明了许多画圆的方法。这样使学生不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图片1]
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发问,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质疑的探究心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并尝试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有学生提出:“我看分数除法也可以类似分数乘法那样,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这可谓是独特而有意义的猜想和发问。面对于此,我先表扬他敢于独立思考、提出与课本中法则的不同的见解。为了证实这一猜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我组织学生小组进行验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A、B小组认为分数除法可以用分子、分母分别相除方法计算;但C组却提出异议算不了。于是在比较、讨论中得出:书本上的分数除法法则具有普遍意义,只有当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都能整除时,才能运用这种简便方法,使学生对这一计算法则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问到深处
1.教师提问要能根据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问“是”“不是”“对”“不对”等就能回答的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判断是非,是难于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情况的。有的问题只要稍微改变一下问法,就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怎样想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深入学习。
2.教师提问要能根据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深思
我们都明白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度,如果教师刚一发问,学生立即举手如林,则说明你的问题可能太浅显了。教师所希望的场面是,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然后才陆陆续续地举手、前答后补地回答。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提问未必是有效的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困扰教师的恐怕就是提什么难度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使得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 在“定问”“试问”与“调问”中,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也不必担心多问,有必要问就得问一问。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研读教材,敏锐捕捉学情,才能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
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问题。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之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的直线分类吗?”这时,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有的学生紧锁着眉头在思考,有的学生勾勾画画在尝试,我就认真地观察、等待。几分钟之后,许多学生抬头看老师,眼中闪烁着答案,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得出:一类能够相交,一类不能。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三个问题组织了三个活动,使学生收获了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