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营造轻松的氛围?快乐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享受精神的愉悦,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让饱满的情感感染课堂
	教师属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属于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拥有极强的感染作用,可以说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决定性条件。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教学水平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受其感染。教师自己的情感状态能够让学生形成共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身作则,对数学教学保持积极和热情的态度,进入课堂后带着饱满的情绪,用自己的真诚与热烈来感染课堂、打动学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
	2.让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以更加饱满、积极的情绪投身于学习。比如,我们在教小学生认识数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领到操场中来,实地开展游戏活动。凭借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老鹰抓小鸡”的活动来让学生认识和学习1~10的数字。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同学参与游戏?男女学生分别有几个人?等问题,在数一数扎长辫子的女同学排在第几的问题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堂课下来学生玩得非常开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收获了知识,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图片0]
	3.让课堂教学活动更丰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也得以推广,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走入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资源也变得日益丰富。同样,选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正是如此,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选择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是单一化的,对小学生而言,我们应当努力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这也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例如,我们能够把数学知识和一些小的游戏活动联系在一起,可以使用数字来猜谜语、编制脑筋急转弯等,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打造有趣的数学课堂。
2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数学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只有改善了数学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数学教学改革目标。
	2.数学教学中要破除“师道尊严”,在和谐气氛中重塑崇高形象。
	在数学教学中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
	3.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数学教学中,在让学生先对教学内容有感知,再加入多媒体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最后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给了学生选择内容的空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学生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3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式
	调换角度,建立变换思想,形成学生的逆向思维。
	现行教材中虽然也零散地介绍了反推法、反证法等反向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但具体运用过程中还缺少这方面的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正向运用定义、公式、法则和性质,按照固定的模式解题,从而影响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可逆素材,如:互逆的公式、定理、运算等,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定义,其本身就是一个可逆的命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掌握这一特点,加深对定义的掌握。
对于公式、法则和性质,在评析它的正向应用的同时,伴随着它的逆向应用,将大大丰富它的内容,解题时往往能避繁就简,变难为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解题更熟练。
[图片1]
	敢于放手,勇于让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教学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数学中考题型教学,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性试题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索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其答案也具有不固定、不、不必、不确定、不必有解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就是要精选例题,以启发为主,精讲精练,多引导、提示,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探索,全面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品质。
	如初三代数中有这样一道题,经过点(1,2),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解析式为?摇?摇?摇?摇?摇?摇(只写一个即可)。此题结果是不的,但条件只有两个:①符合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经过点(1,2)。对于符合条件①的只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所以可设出它们的解析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到y=2x,y=x+1,y=4x-2等形式。
4如何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1.进行实践操作,使数学课堂富有无穷乐趣。
	“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并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复习完已经学过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会出现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这样就一步步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了,并且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也不会漏掉除以2的步骤。所以教师要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刚才我们给获得红花的同学掌声表扬时,拍了几下手掌?(5下)如果我们拍3次掌,能拍几下?(15下)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用的口诀:三五十五)
	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老师用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那么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厉的内趋力。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一句“你真棒”,“你的想法真好,连老师都没相到”……都可让学生激动不已。因而,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很棒”,看到成功的希望。当然,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评价是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我们还应当倡导民主式的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这样学生就会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学习就变成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学的行动。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表达、放飞个性的乐园让每个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探究,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愉悦,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感,看似平凡单调的数学也有探索、创造带来的神奇感和美的享受,但它们常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用毅力去承载。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生的体验,我们要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