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温故导入法
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为新授知识引路,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才能把新知和旧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温故导入法”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方法。
[图片0]
例如:我在教学《路旁的橡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大家回忆我们昨天学习的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说小村庄被毁的原因。今天我们学习《路旁的橡树》,看看筑路工人有没有吸取惨痛的教训,是砍掉了路旁的橡树,还是留下了路旁的橡树。”这样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入了新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质疑导入法
质疑导入法也叫设置悬念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吗?因此,我认为采用设置悬念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从课题上的‘和’字来分析,说明将和相以前不和,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以前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又比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问同学们:“两军交战,一方率兵八十多万,一方率兵只有三万,而且八十多万人的军队中,战士们个个骁勇善战,你认为哪一方能取胜”。
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八十多万的军队赢呀”。我得意地一笑且故意拉长了音说:“方志敏的话,你们想错了,不信你们看书吧!”短短的几句话,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为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
三、释题导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理解了题目,就能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记得98年在襄樊听教育专家钱梦龙的《丰碑》一课时,他先让一生上黑板板书了课题“丰碑”,在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
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四、情感渲染法
人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一些感情强烈的文章时,可采用情感渲染法,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更深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进教室前,我就胸戴白花,臂缠黑纱,一进教室,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四十多双眼睛惊异的看着我,我拿出总理的挂像,挂在黑板的正中央,按了一下录音机的按键,哀乐响起,我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全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1月11日,总理的遗体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亿万男女老少,不顾一月的严寒,不顾四人帮的迫害,自发的从四面八方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哭声震动了几架山,眼泪流成了几条河。
同学们,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泪水和哀痛中与敬爱的总理告别吧!这段导语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对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也大有益处。
五、谜语导入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使孩子们的学习轻松愉快不会疲劳,因此我们要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导语。我发现小学生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只要能用谜面开头的,我一定不放过。这种导入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在教《秋雨》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最爱猜谜语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小黑板出示“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全不见”。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对子,老师说:“天”你对什么?(地)老师说:“风” 你对什么?(雨)老师说:“春风” 你对什么?(秋雨)老师说:“春风阵阵” 你对什么?(秋雨绵绵)孩子们真是能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绵绵的秋雨。
在教学《蜘蛛》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班有许多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最能干。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同学们猜出后,我说:“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小小蜘蛛的世界”。这样导入,学生兴趣十足,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游戏导入法
记得英国一位大教育家说:“只管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玩”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发挥他们好嬉戏、善表现的天性,使他(她)们学得开心愉快,自然而然地走进新课,达到寓教寓乐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称象》一课。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只玩具大象,一堆石子,一杆秤,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当一回聪明的曹冲,动手做一做。《称象》涉及到物理原理,学生光凭想像难以理解,采用游戏的形式,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效果非同寻常。
七.画面导入法
色彩明艳的,美不胜收的画面能让人赏心悦目,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采用画面导入法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一开始,我先课件出示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图片,对学生说:“孩子们,咱们一块去参观一个小村庄好吗?然后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孩子们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陶醉。这样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面的小村庄的毁灭孩子们产生的感情变化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充分地为整个教学内容服务。
八、歌曲导入法
歌曲就是流淌的艺术,不仅可以增长见闻,开拓眼界,抒发情怀,还可以和谐净化人的心灵,启迪心智。美好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恰似一股清泉,流进我们的心田。在导入新课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可以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如我在教《草原》这一课时,让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歌唱家那圆润的歌喉,那动听的歌声,那优美的歌词;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九、导游导入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可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登过长城,游过漓江,去过鸟的天堂,欣赏过异国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去玩玩好吗?颐和园不但构思巧妙,而且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好我先定一下我们游览路线。我们先去有名的长廊,再到美丽的万寿山,最后去水平如镜的西湖。绿如翡翠的昆明湖,好,出发。
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设计导语:“孩子们,在国内,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可是我们还没去过一次国外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异国风光,怎么样?请随老师一起来游赏有着“水城”“桥城”之称的威尼斯吧!出示课件简介: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
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相当于我们这城市的马路,市内根本不像我们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车辆,也没有什么交通指示灯,小艇是市内的交通工具。光听我说不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我们还是一起去看看吧!这样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且快速掌握课文内容和记叙方法。真是好处多多,自不必说。
十、故事导入
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中间要是有故事插入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原来要打瞌睡的孩子也不瞌睡了,于是我就把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收集起来带入课文的学习。
如:《心愿》一文,可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一个假日里,一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在巴黎一个美丽的街道公园里,遇见了一位法国小姑娘维勒尼克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家子都是中国迷。这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同他们进行了一番有趣的谈话。在谈话中讲到了各自的心愿,还讲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他们谈了些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心愿》这一篇课文。
[图片1]
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不仅如此我总是在课前给孩子们讲上一两个故事,开阔他们的知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一
一、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学习《况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
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
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二、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三、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
《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四、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 ”;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五、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季节?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夏天的文章《夏天也是好天气》,作者素素。文章选自她的作品《走过四季夏》。
六、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
最后导入:1936 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七、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出色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3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二
一、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与方法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洁明了,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教师直接说出课题的主要内容,直接接触学生的情感、思维,然后带领学生逐步地去欣赏。直接导入新课,直接明了,简洁易懂,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应用成语、竞猜谜语及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的成语包含很多典故、传说,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出示一个成语,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愿意去想、去听。
课堂上教师亦可用故事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可以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情节及其社会、艺术价值等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的故事导入,最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能提高课堂效果。但应注意故事不要过长,不要离题太远,影响整体教学。
(三)教师可利用VCD、MTV、图片等影像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营造氛围,为学习语文创设生动形象的境界,在情境中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形象、直观,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愿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信息交流,扩大获取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
如教学《牛郎织女》,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天仙配》片段,在黄梅戏经典《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乐曲声中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急切想了解课文与影片对传说处理上的不同,图、文、歌曲并茂,调动学生课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问题悬念或连续追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象
(一)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默读和讨论设置问题串进行追问:1.林冲为什么能取胜?2.为什么他能有高明的战略战术?3.林冲这个人物描写高明在哪里?系列问题串,侧重林冲的性格分析和性格描写分析,前者属于内容,后者属于语文知识,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
(二)利用语文课文情景剧(或角色扮演)、舞蹈、配乐朗诵以及游戏等艺术形式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语文课文情景剧(或角色扮演)、舞蹈、配乐朗诵以及游戏等艺术形式导入新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扮演总统,一组扮演总统助手,一组扮演记者,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导入新课。记者的任务是努力查明真相,总统及其助手则是揣摩记者的提问,想着如何给媒体合理的交代。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快乐积极地参与语文课文的学习,演出文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语文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以复习学生所熟悉的杜甫名诗《望岳》《蜀相》及《野望》等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比较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欣赏。
4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三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
复习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学习《别踩了这朵花》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花花草草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前同学们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是讲蒲公英的,蒲公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引起冰心奶奶的关注呢?它到底是一枝怎样的花呢?那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导入法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