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读。
学习一篇新文章,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读——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顺、把课文内容读懂。要求学生预习时放声朗读、反复朗读,既可以读给自己听,更可以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对于一些长句子或容易读破读错的句子,可以划出停顿符号反复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2.划。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时,当然有必要手拿一支笔,留下预习痕迹。比如,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文章小节号;有没有字音容易读错,把字音标在文中;有没有一些字特别难写,在练习本上多写几遍;有没有重要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查。
仅仅查字音,查解释、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人物的相关信息、文章的相关背景、课文内容的延伸等等,都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多留几个心眼。
[图片0]
如预习《蜘蛛》一课时,查一查法布尔生平资料,了解他的著作《昆虫记》;再如预习《长征》,查一查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长征的故事。总之,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在课前做到了然于胸。
4.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预习时,对于查找的相关资料,可以在课本上适时作好记录,对于文章内容的感悟也可以在相关句子旁作好批注,这样既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又增强了记忆。
2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方法一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学期,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让我知道,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才是学生感兴趣的。
记得在教学《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要在一节课内上完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怎么教呢?我在早读课时就先检查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提问是很有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是文中的重难点。
如,有的学生提的是“小男孩这么喜欢运动衫,他却为什么用运动衫加上一元四角五分来换鞋?”“小男孩付给售货员阿姨的钱还差五分,售货员阿姨为什么愿意卖出那双鞋,并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我对康威先生说:‘吉特勒先生说你的鞋子不能再修了,鞋底全坏了’时,为什么老先生眼睛里没有出现失望的目光?”“吉特勒老人竟然用一只小狗跟那个男孩换运动衫”。
问题提得多好啊!这说明学生是认真地预习并思考了。这么好的问题当然值得重视且要解决的了。于是谈论、争辩、达成共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都在释疑中得到了解决。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总结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图片1]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3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方法二
一、标段落
即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在每个段落前用数字给它标号。这个看似无用的举动,却可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首先,它可以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有一个感性的、基本的认识,对课文的布局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解读;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操作性。比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直接指向第几段,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说对第几段存在疑问。
二、标生字词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符号要简单明了,不然会起反作用。这样可以在讲解的时候,了解重点,把握难点,加深记忆与理解。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标生字词不仅要标它的读音,而且要标它们的意思,加深记忆与理解,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三、朗读课文
在预习的时候,学生要自己把课文流利、正确地朗读出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正确流利为止。小学高年级所选的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次数视个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而定,并不追求多次。
四、找疑难处
朗读后,对课文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用“?”标出来,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加深理解。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五、查资料
用工具书或其他的方法,查文中的生字词、疑问及背景资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将重点放在理解上,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这样还可以为课堂的交流作准备,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文章含义,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注重积累
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值得自己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部分出自名家,它们的语言和文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养成长期的习惯,可以加强记忆和运用,提高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除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之后,还要经常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在学生熟练方法之后,可以要求他们写预习的提纲及心得,并进行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七、丰富预习的形式
单一的预习形式学生很可能坚持一段时间便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厌烦,不易长期坚持。所以教师要丰富预习的形式,帮助学生保持预习的热情,长期坚持下去。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预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或点评。比如组织课前朗读比赛,故事性强的课文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之间互相评论,或者改写、续写、仿写,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辩论赛等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使得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保持积极性。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加深同学们的友谊,让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有效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4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方法三
一、分课型预习
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方法。小学语文课文类型分为讲读课文与略读课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细讲讲读课文,力图通过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结构、作者创作意图等的评价教会学生模仿作者写作方法习得写作,略读课文则相当于在学生习得学法后运用方法自学该课文
二、巧设预习模式
(一)多“读”强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的确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读书是一种很重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从读开始”。
1、初读读通
“初读”狭义地指在上课之前学生首次读课文。每学习一篇新课文,一定要三读课文。
一读,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义,逐渐学会自学生字词。
二读,轻读课文,在“一读”课文的基础上,小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致力将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
三读,朗读课文。在“二读”课文基础上,放声读课文,能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感情。
当学生能够自己读好课文时,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上课时,自然能够迅速整理老师的提问,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熟能生巧,课堂上经老师一点拨,将会有更多生成的智慧。
2、深读理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内容丰富有新意,其中不乏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文笔清新、意境开阔的散文游记,简洁精练、千古传诵的诗歌词曲等。对于这些好词佳句,好段佳篇,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提前交给学生收集资料,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和练习,有针对性地深读课文。
课前预习,学生一定要能静下心独立思考以至能初步掌握。
3、展读质疑
展读,即拓展读,将短课文读长,薄书读厚。质疑,即是读书能够提出疑问,正如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新学一篇课文,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就课文的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就课文中的写法、故事情节等提出疑问。
例如有些同学可以在展读课文时,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不能够解决的疑问留到课堂学习中。“展读”促进学生在预习时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读疑”,不仅促进学生对课堂的求知欲,更让学生形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轻“注”,内化。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巧妙地运用批注符号就能事半功倍。
例如,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运用字词典给不认识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特殊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这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轻轻松松做记号,既解决了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又鲜明地提示疑难问题,待课堂中引起注意。
(三)勇“创”,拓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拓展学生视野,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例如课文涉及的事物、作者、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或者结合自学课文,学生以绘画、列表、绘本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读后收获的知识。从不同层面,举一反三、八面玲珑地学习课文,丰富的资料充斥认知,让预习成为一种乐趣。
(四)勤“写”,梳理
写,是一个梳理总结的过程。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学的过程,也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将自主预习的成果写在“预习本”上,以此梳理。主要呈现以下内容:
第一:“自学生字词”。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学生字词,主要是给生字词注音,并给生字找形近字或同音字等,分别组词。一方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另一方面,学生能借助以前学过的字与生字进行比较,更好地认识生字,掌握并运用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