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只要切切实实把握好典型的数学思想,同时注意渗透的过程,依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的教学方法。
要树立从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自觉意识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少,随意性较大。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数学思想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
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如讲无理数第一节,是否存在平方等于2的数时,让学生动手剪纸、拼接,从图形中认识到数的真实存在。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若在这里如果单讲理论,就会显得呆板、僵硬,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图片0]
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立可行的渗透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自制圆形纸板,进行运动实验,让学生首先从形的角度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反映到数上有何特征。这种借助于形通过数的运算推理研究问题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数形转换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图片1]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学生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明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学生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能否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3培养数学兴趣
用爱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精髓。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不爱学生的老师是无法教好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一次交心的谈话,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爱心会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座理解、友谊的桥梁,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原来就是最棒的,这种美好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用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求知欲。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但会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从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角度给以引导,消除失败的阴影,放大成功的喜悦,引导好奇并主动探索的心理。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并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过程,多用鼓励和赞扬引导学生的内心并产生深深的愉快和满足,而不是用严肃的忠告和尖锐的批评去刻意放大学生的错误来让学生加强所谓的“印象”,老师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就会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并随之产生学习信心、决心了!
4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学生把线段若干等分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祖父要把一木条分九等分凿眼做耙梁,他分了很长时间都分不合,第九个等分不是多就是少。因此我替祖父想出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聪明的学生现在可以想到,如果想不出来,我们学了这课后,我相信你们会想得出的,因此,同学们上课时就专心致致地听书,待上完课后,讲述十一等分木条的方法是:在平地上画九条平行线,然后将木条的两个端与十一条平行线的首尾两条相接,那么中间的九条线经过木条的地方就是分点,因而就得出木条的九分等分点。
学生听了即然打悟,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我在上解相似三角形一课时,在上课前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不用爬上树就可以求得树的高呢?你不用过河可以量出河的宽度呢?如果不会,只要用心学完这节课后就会解决上述问题,这样学生就集中精力来学习,这比用强调的方法要学生听你课好得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多出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趣味性较强的题目给学生做。例如,1)某人有一块三角形的地,要将它截成长方形的地来建房子,怎样截法得到的面积最大。2)在公路的同一旁有两个树桩,现在要在公路旁建一个站收集两村的农产品,站建在什么位置使得两村到站的路程和最小等。这样学生对学数学有了兴趣,就基于去解决其他的题目,使“教师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要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本领,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和点播. 比如做数学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提出三种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应该是做后看. 先做题,做完后再看同学怎么做的,老师怎么讲的,再看参考书是怎么写的,然后进行比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哪种方法好在什么地方;对于学习能力稍差一些的同学,可以边做边看,做了一部分,做不下去,可以请教一下别人,可以翻翻书,找找资料,受到启发后再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先看后做,可以先问问别人,或是找老师帮你指点,再自己动手做. 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经过长时间的引导训练,学生能真正意义上的进行学习活动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反思.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出的知识,才能记忆得牢固. 不要只研究结果,要重视探究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的形成过程. 这样,平时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才能举一反三,才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平时有很多学生谈论,数学题教师一讲就明白,可是自己做题就不会了. 实际上,这些学生就是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如果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住,找一些相类似的题目用此法主动探究加以巩固,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