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学如何落实?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各科教学,而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好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是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每个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选择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准确见解和感悟的体现。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同方面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拿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来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像介绍祖国灿烂科学文化成果的课文《赵州桥》、《长城》,古诗、古典名著节选等;赞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果的课文《大海之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富饶的西沙群岛》等,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备课时,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注意发挥课文的教育因素。讲课时,自然渗透,充分发挥课文的教育功能,“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
[图片0]
充分发挥语言科学知识性、综合性的特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由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语言作品汇集而成的。这些作品的内容极其广泛,一套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天体,小至花草昆虫,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这样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对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人生,丰富头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重点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的传授。当然,语文课不是自然课,也不是历史课、地理课等,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知识的讲解上。但是,因为教材蕴含有大量这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有关知识,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很有必要的。
2落实新课程改革
优化课堂活动,增强自主意识
课堂活动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活动前,教师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最好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增加观察、调查、讨论、演讲、社团等课堂活动,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图片1]
转变教育观念,创造和谐课堂
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学生交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领悟、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这样,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变厌学为好学,变好学为乐学,变接受为探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制定恰当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决定教学过程性质和基本方向的决定因素。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当有所区别。所以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上。目的愈恰当愈具体,教学效果就会愈明显。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大纲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系列,和模块的训练重点,找出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在模块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到单元、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该单元、该课文的教学目的成为本次训练序列中的一个点来进行“定位”训练。这样就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创造条件。
有了课本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之后,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某一单元、某一课文的恰当而具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找出这一单元、这篇课文在语文知识、智能发展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目的必须要有针对性,根据此时此地这一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该条件下的教学目的。 如我根据我班文科生,本就喜欢文学,喜欢表演的特点。在制定话剧《雷雨》的教学目的时就把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列在了其中。
明确每一个教学段的学习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在学习中,学生通过重现旧知识、借助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掌握得越好,对新知识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效率也越高。 初中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其中字词是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字词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应教会学生认识与储存更多字词,为今后的阅读及作文训练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阐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点。七年级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八年级就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到九年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课外文言文了。这样按一定的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有的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则遗忘得较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遗忘的规律和记忆的差异性,及时调节好课堂学习目标,使全班同学都尽可能地处在相同的知识结构上去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要使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得差和学得慢的学生能跟得上班级前进的步伐。
4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研读文本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
什么是“文本”?“文本”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是一座无形的精神宝库,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达到用心灵赢得心灵的境界。一是多元化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二是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立足学生实际、学识层次,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炼出来。三是超越性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思维更开阔、文学素养更厚实、人文素养更沉实。
二、激励评价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动力
学生在探究学习后,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支持,心灵上得到安慰,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有思维、有见解、有创新,充满自信。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亲昵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笑容、一声赞美的语言,都会使他们倍感亲切,受到鼓舞,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习动机,彰显个性。
“你们听,这位同学说的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的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肯定行,再努力!”“真不错,声音再响亮一些。”“老师知道你行,再加把油!”这一切使学生倍感温暖,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