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向课外延伸?教育家叶圣陶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范本是可以不断延伸的,反过来说,范本(教材)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首先,在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延伸。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语文学科特定的教学对象,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如学习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绝不是让学生死记济南是个无风无雾温情的冬天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那如诗如画充满神韵的冬天之美的,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眼点。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会表达。
如《山中访友》运用想象的部分:“你好啊,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在想象中,悬崖成了一位智者。我校丁红慧老师在上县视频课时,她就巧妙的抓住了――想象、拟人这个向课外延伸的“靶”。让学生选取自然界中自己熟悉并有感触的某一景物,充分展开想象,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摹,尝试用拟人化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景物。以此巧妙的借课外延伸的“靶”很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图片0]
其次,在难以理解或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进行延伸。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及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为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或与作者的情感难以达成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意思。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有一段话:“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象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的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的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花了。”学生读后对“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难以理解。
现在的生活中,花与生活腐化有关系肯定是一种谬论,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种荒唐的境遇每天都会发生。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荒唐的岁月,自然无法理解这种谬论,于是给学生补充那个年代的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为了能让学生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产生共鸣,及时补充作者和弟弟的“生死谜”、“手足情”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学习体验是独特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在学生对句子不理解或与作者的感情不能达成很好的共鸣时,教师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是非常必要的。
2课外延伸的注意问题
1.限度。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由模仿到变化最后才能创造的。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不能一开始就渲宾夺主,轻重不分了。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
2、广度。前面讲过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准度。语文课外延伸要把握时机,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图片1]
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布置学生收集了名人抓紧珍惜时间的事例,学生学完课文后交流了以下事件:齐白石在晚年时还坚持每天作五幅画,90岁生日那天由于太晚眼睛看不见没完成,第二天清早就起床补作。列宁17岁大学时,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四年的大学课程,还有14门功课全部考到学校第一名等,交流完这些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珍惜时间,个个积极讲述自己的感受。
4、适度。课外延伸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公开课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如每篇课文上完后都要进行小练笔,这固然对提高作文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有这个必要吗?有时候我们对课外延伸这个环节处理不当的话,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制定恰当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决定教学过程性质和基本方向的决定因素。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当有所区别。所以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上。目的愈恰当愈具体,教学效果就会愈明显。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大纲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系列,和模块的训练重点,找出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在模块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到单元、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该单元、该课文的教学目的成为本次训练序列中的一个点来进行“定位”训练。这样就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创造条件。
有了课本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之后,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某一单元、某一课文的恰当而具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找出这一单元、这篇课文在语文知识、智能发展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目的必须要有针对性,根据此时此地这一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该条件下的教学目的。 如我根据我班文科生,本就喜欢文学,喜欢表演的特点。在制定话剧《雷雨》的教学目的时就把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列在了其中。
分析具体的教学条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师生的客观实际以及各种外部条件,要选择最适合于该具体情况下的教学方案,就要认真研究各种条件。 首先要研究学生实际。教师要了解学生过去掌握了哪些语文知识,知识面如何,接受能力怎样,语文学习中存在哪些缺陷,优、中、差学生的比例如何,这一班学生有什么特长,有哪些短处,心理素质怎样,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方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班的学生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窄,接受能力不高,除了表演基本没什么特长,心理素质低,优生少,差生多,这些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全部考虑进去。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下,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对自己的情况也应分析掌握,清楚自己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用丰富而渊博的专业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教师只有不断积累拓展知识,加强业务能力,驾驭教材,恰当地处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从容不迫,左右逢源,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固势利导,相机启发,随机应变,取得好的效果。
4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以精彩的开场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学作文《人物外貌描写》时,我准备讲课了,可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问道:“课前,我让大家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人,看他们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你们有谁注意观察了?”这下全班顿时安静了,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有个同学站起来,轻声地说:“老师,我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我微笑着对他说:“你很坦白,也很诚实。”并示意他坐下。
于是,我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又紧接着问:“那么,剧中哪个人物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猪八戒。”“孙悟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又进一步追问道:“猪八戒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他的肚子很大。”“他有一双大耳朵。”“他有一个猪头――”大家像油炸开了锅一样。我抓住时机,并引出将要学的课题:“那么人物的外貌描写可以抓住人物的五官、衣着、身材――”一个精彩的开场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中去,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灵活机智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情不自禁地说:“这对父子太了不起了。父亲在大多数家长都放弃了的情况下,他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因为他的坚持,孩子才能得救。儿子的临危不惧,在危险的情况下,心里却装着别人。”听到我的讲解,一位学生激动地说:“那有没有记者去采访他们?”
我灵机一动,建议大家采用“小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进行学习。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各个跃跃欲试,争当“小记者”。通过“小记者”采访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父亲的坚持和儿子舍己为人的精神。因此,教师要依靠自己的教学机智,不失时机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小记者”采访这个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灵活机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展示才能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