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写好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炎黄子孙聪明才智的结晶。她形态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她是中国人最纯朴的象征。写一手漂亮洒脱的汉字,就是一张最耀眼,最亮丽的名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教师的感染,是写字教学得以健康发展的牵引力;教师又是写字教学的主力军。教师写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写字教学的成败。俗话说:“打铁尚需本身硬”。要求学生写好字,老师本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字,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折服他们,启发他们,从而带动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写字基本功训练,坚持每天写一定数量的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还要有相对渊博的写字知识以及鉴赏评价能力。要能对学生的习作优劣,作出客观公证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日常写字训练,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能力。
[图片0]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出勤奋、出智慧、出成绩、出人才。汉字是及其唯美的东方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根。她具备集崇高、和谐、自由于一体的温柔敦厚,淡泊隽秀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感悟汉字的美,去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写字氛围,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和兴趣,激发他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老师要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学为乐学。如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开展写字比赛、参加书法大赛,每周举办学生作业展评等,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展板等向全体师生展示练习成果。向他们讲述身边同学用心写字的故事,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再看看他们一项项的获奖证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从而对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变成“老师要我写好字”为“我要把字写好”。学生对写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视,也就有了持之以恒把字写好的决心与动力。
3.规范姿势,养成习惯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来说:规范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教师要重视学生写字过程的教学,指导书写的姿势与方法,检查写字的效果,及时评议与纠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好字”,必须强调学生的写字、执笔姿势,在“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头正、身直、肩开、足安)上多下功夫。正确的书写姿势并不是一日之功,一学就会的,总是会出现反复,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耐心的帮助。“写好字”应该从“量”的训练转移到“质”的强化上。要时刻在字写的是否正确、规范、美观上作文章,让写字成为学生的一件乐事,成为他们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最想做好的作业。
2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1.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助于学生写好字,还有利于学生的手指、手腕等身体部位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正确的写字姿势是:身直、头正、臂开、胸离、足平。即身体上部分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肩膀放松,胸口离桌子一拳,双脚并列与肩同宽平放于地面。
另外,还要有正确的握笔姿势。有人归纳了这样的握笔口诀:一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一抵”是指用中指的指甲根从下方抵住笔杆。“二压”是指用大拇指从里侧、食指从外侧将笔捏紧后往下轻压以将笔握紧。“三衬托”是指无名指、小指略弯曲并贴于桌面,和掌侧一起贴实桌面,从而将中指及笔托起,形成既稳且活的握笔姿势。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对姿势不正确的学生要单独纠正,有学生因为长期书写姿势不正确,一时无法完全改正,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多鼓励,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书写习惯。
[图片1]
2.运用好田字格,让字美观
对于那些总是把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学生,教师要先指导他们把字写在田字格里。田字格中的线条是书写的参照线,在田字格中写字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汉字的间架结构。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观察每种笔画在田字格中起笔的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等,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即使脱离田字格,也能把汉字写好。
3.让学生练习的汉字要精挑细选
在上写字课或书法课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有代表性的汉字或笔画来让他们练习。一般地,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要选择学生学过的、笔画比较少、笔顺规则比较简单的汉字来进行练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汉字的笔顺规则、写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逐渐增大练习难度。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不可以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胡乱给出练习内容,否则,学生不仅写不出让人满意的字,还会消除他们的书写热情。
3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一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兴趣和欲望。如创设生动情境,设计有效问题,开展互动活动,运用教学媒体等。
二是要善于运用规范艺术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在言语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板书,要做到言简意赅,鲜明生动,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还可以辅之幽默、机智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更加愉悦。在教态(非言语)语言表达上,要智慧地运用眼、手、身体的动作,辅助、配合言语语言表达,营造情趣浓郁的课堂情境。
三是要善于捕捉和驾驭课堂生成的“闪念”激发学生的动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是学生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问题,让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成一池死水。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当一个欣赏者、引导者、参与者,敏锐地捕捉生成闪光点和机智灵活地生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既能营酿课堂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动力,还能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4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
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
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