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语文课堂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新颖别致的,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求欲,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的导课。
新颖别致的导课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如何导入新课,方法是很多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在《说笑》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我们班上一节语文课在这次市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了优秀课。”学生欢呼鼓掌,兴趣盎然。我接着说:“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老师决定将用作道具的夹竹桃分给大家。”听了我的话,学生喜出望外,哈哈大笑。“不过,由于数量有限,每位同学只能分到一朵。”
学生一脸讶异,充满期待,满面微笑。“正因为少,更显其珍贵,相信同学们会懂得珍惜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心领神会,会心微笑。最后,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写不同性格学生的笑态,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说笑》。学习《卢沟桥烽火》,《螳螂捕蝉》可用故事导入,此外,还可用图表、引用、介绍背景等导入新课,使导入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不自觉的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图片0]
2.学生分角色表演。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是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可以直观的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剧本表演。在讲授《负荆请罪》一课时,学生自发的带来木条,绳子等道具,分角色表演时,由一较胖学生半裸左臂扮演廉颇,一较高同学身着袍子扮演蔺相如。出演蔺相如和廉颇在路上相遇时,“廉颇”咄咄逼人,丝毫不给蔺相如让路,当他盛气凌人地说:“我为什么要给蔺相如让路!”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而在演廉颇负荆请罪一幕时,“廉颇”的诚心诚意,“蔺相如”的宽广胸襟,让全班学生不禁肃然无声,深受感触。在《半截蜡烛》、《螳螂捕蝉》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2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1.知人善教,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众所周知,创新来源于个性。学生的创造力又从何而来?从富有个性的学习中来。教师在充分了解了教育对象的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建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不同教学内容的思维因素,整理提供最大限度的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培养和发展的机会。心中装着教学对象,手中掌握教学目标,眼中关注着课堂学生的学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都可以选择尝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2.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积极参与,勇于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前提,也是学生主体意识体现的标志。教育者的智慧首先表现在有决断的勇气,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心理上的支撑点,给学生以信赖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当学生因教师的吸引和点拨,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或因文言文语言的趣味性而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或遨游于想象语言的海洋中,寻找知识的真谛……此时,创造思维的火花哪怕是闪烁即逝也是令人心醉的。
[图片1]
3.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一位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探究,呼唤教师关注学生这一动态生命体,为了学生计,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讨论,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在引导,启发,归纳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学会探索,在创造中学会创造。问题是数学的来源,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应该按照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四个基本步骤来进行。语文教学中,例题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启发他们对一个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既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想象能力,以达到教学预定目标。
3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营造课堂氛围要抓住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还是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关键。适时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的表现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尤其在作文课教学中,学生很可能因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应用词语表达的能力不同,面对同样的景色,学生描写的结果却是五花八门。
倘若教师能够大胆尝试,将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评点指导等事先告诉学生,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实景播放影像资料,与学生同时习作,然后交换习作,先让学生点评,再让小作者自评,最后教师做总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难发现,学生在评点的过程中,有勾画点批,有评分有评语。教师在观看学生批阅的时候,挑选出有特色的评点,鼓励评点者对所批阅的习作发表看法,推荐优秀片段。有时候有的学生独到的见解会让教师也吃惊不小。教师要带头鼓掌给予鼓励,在热烈的掌声中,在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于其他跃跃欲试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给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以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需要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下功夫
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于利用课堂时间,把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基本能力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往往是注重了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的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因此,新形势下,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推动参与,师生、生生互助学习的学习氛围已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和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鸣,学生才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钻研问题、驰骋想象。
4语文兴趣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关心、关爱和理解学生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允许同一个班级内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学也应当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置和考虑问题,去了解他们的言行,多换位思考。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会感觉比较亲近,学习就是为了他们设置的,他们也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时,他们也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对于学习成绩稍差和性格比较内秀的学生,语文教师更要谨慎教导,抓住机会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更多更出色的表现。切不可轻易否定一个学生,因为塑造一个学生很难,但要毁掉一个学生的自信心非常容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了差生的表现,哪怕是多说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还是很在乎他的。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教师理解学生,学生也会理解教师,在这种相互理解中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