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为语文教师应艺术地运用语文文本这一人文性载体,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甚至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人文精神的渗透一
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意识
高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自我认知与意识,面对事物时也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多教师认为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塑造完成,不需要对其进行相应引导与教学,这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高中生处于暴躁焦虑的青春期,虽然具有一定的判断意识,却缺乏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在面对事情时很容易慌张、焦躁、难以抉择,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一定的遏制与缓解,会导致学生终生的性格缺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精神领域的正确引导与相应完善,使学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与人文精神的塑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作为开展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不但简介明了,而且十分方便教师开展全面性教学。语文教材作为集各类教授与高级教师所研究出的精华,其中对学生道德观塑造与人生哲理的表达有着十分充足的底蕴,因此,教师必须将教材充分利用起来,带领学生拨开文章浅显的表面,理解与认知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学生在对文章情感的深入理解中感同身受,让学生在不断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独立自主的理解问题、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思维,不但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在解读文章类题目更加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图片0]
三、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高中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巨大,学生被死死的束缚在高考这座大山之下,很难有喘息的机会与余地,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创伤,产生厌学心理。为了缓解与改善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与学生一定的自由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得到一定放松,在放松之余又能或许相应知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而课外阅读的拓展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后阅读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兴趣爱好,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名著的熏陶下不断升华自我,在学生有了一定文学知识的基础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能够更加效率的开展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的渗透二
把师爱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怀人文关怀
师爱包含三个层次,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师爱的教师,如何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的熏陶?师爱不必刻意包装,也无需做作。师爱是极为寻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是极为寻常的一声言语、一个抚摸,是极为寻常的一次赞赏、一次批评。一天,我听一个教师上《春》这篇课文时,他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像什么。
一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举手了,老师面带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这位学生站起来之后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全班的同学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他的脸胀得通红。老师于是走到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蹲下身微笑着,并轻声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关切地期待着……小男孩终于说出来了。老师一手环拥着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夸他说:“说得真好,棒极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老师关爱的言辞、微笑的鼓励,这个小男孩在同学议论声中是绝对难开口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使陷于尴尬、冷场的课堂异常地活跃起来了。一堂好课洗尽铅华难道不是教师的爱心在支撑吗?
[图片1]
用丰富的情感构筑课堂,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他们的交流、对话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凭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洋溢着情。一堂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趋势感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教师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与品味中产生思想的飞跃,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礼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动。 我们在挖掘文中情感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的,因为我们情感倾泄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训:《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我教过几遍,学生反映不错。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时,自己站在讲台上,被朱自清那绝妙的景色描写所感染,不觉大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台下鸦雀无声。得意之余,我瞥见学生无动于衷。原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欣赏水平与教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你感染了,调子唱高了,学生不以为然。我及时调整,让学生来读,讲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七嘴八舌后,终于把学生从家里的山塘夜景中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来,师生的感觉都不错。
人文精神的渗透三
1.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学生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在家中很少干活,为此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爸爸加班的日子,替他洗净污渍斑斑的衬衫;利用节假日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
2.在校内外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观察蚂蚁搬家、青蛙捕捉蚊虫、小狗打架,倾听小鸟歌唱、春雨淅沥,大雨倾盆,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湖水的清澈,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清扫街道卫生,为灾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书捐款奉献爱心,聆听法制教育报告,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筹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如评选班级之最、故事会、歌咏比赛、拔河比赛、手抄报展示、元旦联欢会、六一节才艺比拼等等,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人文素材,深受孩子们喜爱。
同时,老师要给学生各种各样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如作家、记者、大学生、企业家、医生、工程师以及农民、下岗工人等等,对他们进行采访,与他们座谈、交流,听听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的看法,对学生也会有所启迪。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愁无话可说?
3.与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宽写作渠道。
在音乐课中,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的起伏跌宕,旋律的舒缓激越,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的生活形象或意境的想象和联想;在美术课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将眼前浮现的各种画面用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可以用幻灯、投影等形式展现形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的办法加深感知,随后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描述中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在科学课中,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从做入手,培养好奇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同时提供了作文日记素材。的错误,不应该大动肝火,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犯错中学会不犯错,在犯错中长大,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