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情怀?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把自己博大的人文情怀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良好的感染力把自己的人文品质无私地传导给他的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养成自己的人文精神。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人文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满足,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
[图片0]
究其根源,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出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密切相关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面,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使毎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课堂评价要体现人文情怀
鼓励学生。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众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认真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据说,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法宝,那就是鼓励学生的方法多,有的多至近百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形成“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要。
[图片1]
宽容学生。
赞科夫主张“对于后进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教育部长周济强调:“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或在作业本上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出现错误甚至是经常性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用爱心去唤起学困生的生命活力。事实上,面对学生的失误或不足,有不少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采取了批评、训斥、轻视等有失冷静的不正确做法,对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关注学生的特长,又关注学生的困难领域”,主张采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即使有错误,也是个美丽的错误,不应该大动肝火,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犯错中学会不犯错,在犯错中长大,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让“人文”情怀潜滋暗长
1.捕捉文本思想光芒,熏陶学生“三观”形成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总是将现实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三者统一起来,必然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表达主题的,以及为何要这样表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借用作者的人生体验及思想感悟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寻找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突破口,捕捉人文思想的闪光点,抓住人文思想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驾驭课文,驾驭学生。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对这一主线的把握,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插入作者一生的经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的经历,如此循序渐进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世沧桑,命运起伏,他更加淡然即胸怀的旷达,却也更加坚定,自始至终胸怀天下黎民百姓的忧乐,时间只是让他多了一份两袖清风的情操,多了一份浩然正气的坦荡。从人物经历挖掘人文要素,激起学生的同情心、仰慕心、仁爱心。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总能迸发火花,这些飞扬的火花总会熏陶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关注生活情感体验,擦亮学生人文思绪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堂充满人文情怀的好课的真正意义,在于把“年轻的梦想”引向现实,引向生活,把从课堂教学“听到的”联结到现实生活“经历的”,所以,评价一堂充满人文情怀好课的标准,就看能不能使学生走出文本,走向人生,走向社会,在成长里,通过言语绽露语文素养,通过行动阐述人文情怀。
例如教学小说一类的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类似的人物,一方面教会学生看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人,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思考的涟漪,运用他们已有的人文是非判断观,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