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那么如何关于散文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疏导入境。
这就是要充分重视学生中存在的思维机制,“多方设法,启迪心智”,进入境界。教者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散文美的境界呢? 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够敏锐地感知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这是因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
课文是自然、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艺术反映。散文教学把课文内容与实实在在的自然、社会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制造氛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活的源泉,能给学生的感知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使脑细胞能较长时闻地保持兴奋状态,积极进行形象思维活动。
[图片0]
如教读《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步,提供表象,引入画面。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教者首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挂周总理的遗像,展示首都亿万人民群众为总理送行的画面,播放哀乐,在教室里制造庄严肃穆、沉痛哀悼的气氛。然后教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仿佛也置身于十里长街上向总理洒泪告别,一方面感受到悲壮美的陶冶,一方面体味到人民群众无限哀痛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启发学生想象。
通过想象,看到蕴藏在词句中的“言外之意”,达到由情悟理的目的。教者可设间:“为什么总理逝世后,会有这样多的人向他告别呢?”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中“人们怎能忘记··一万等话语。学生由此仿佛又看到总理关心人民、日夜工作的生活图景,这就是超越文字描绘的间接意境。学生进而就体会到,周总理那样关心爱护人民,为党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怎能不赢得无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呢?这样,学生于境中验情,又由情中悟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一步。
牵线遵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牵线”,学会抓思路,遵路入境识真。小语教材中的散文,大多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抓明线,了解文章结构美,牵暗线,体会文章情感美。
如教读《草原》一课,首先启发学生感知课文:记叙了作者访问牧业公社的经过,接着引导学生抓明线,即“初入草原,快到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刀。通过这条明线,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建立整体轮廊,然后牵暗线,通过品尝语言文字,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盼变化过程,即作者看到草原美景时是高歌赞美,接近公社,受到欢迎时是无比激动‘联欢话别时是依依惜别之情。
牵出了这条感情变化线索,就不难捕捉住文章的主旨:草原景美,而人的心灵更美,民族团结情最美。 抓住文眼。散文“画龙”是基础,“点睛”是升华。要教好这类课文,训练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者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
课本中的散文,其点睛之笔,每每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在开头的,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在结尾的,如《养花》:“有喜有优,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有的则以反复句的形式,在文中反复出现。
教学中,从文眼切入,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的疑问去阅读、钻研,t’,合”临其境。像教《林海》,可首先挑拨点睛之笔“叫人感到亲切与舒服”,紧接着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亲切与舒服呢?”让学生细读深思。通过阅读、切磋、点拨,学生就会知道,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兴安岭景美—从岭、林、花三个方面写,物美—盛产木材,支援祖国建设,人美—不断地改造自然。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
第二,激思创新。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把握思维机制,还要设法引出这种机制,这是在训练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所必须注意的。所谓思维机制,不外是学习过程中萌动的求知心理。“求知”是核心内容,“萌动厅需要机遇、条件。
这就要求教者审时度势,从教材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在好奇、疑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多思、深思,使大脑皮层处于健康的兴奋状态,使对事物的认识从表面进入实质,从而提高欣赏能力,领略课文意境美。
2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方法一
一、确定目标,有的放矢
哲理性散文教学,要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和物的描述及表达方法,又要感悟所要揭示的道理。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确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目标。通过多样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85年8月季羡林先生重返德国的所见、所感,教学中要抓住描写德国街头景象的语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之美,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之美。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是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三是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二、創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针对哲理性散文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搜集相关资源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快乐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让图、文、声、像并茂,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桃花心木树了解较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关于“桃花心木”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时,我感受到了学生渴求的眼神:这种树有什么特点?发生了什么故事?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当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三、指导朗读、把握内容
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语教材中的哲理散文,由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应变化不断。
[图片1]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哲理散文的特点,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精妙。
例如《钓鱼的启示》一课,在课文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了解内容,揣摩情感。让学生懂得在遇到类似违背规定、规则的诱惑、制度、道德甚至法律时,要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品味语言,感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散文具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所以散文又被称为美文。而哲理性散文,除具备了散文的特点之外,又有寓理的特点。品味语言是哲理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能从文章的语句中,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能获得对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感知。并通过精读抓住重点词句、节段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的中心。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在描写德国人种的花时,有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教学中要抓住这两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联想,对花的美丽景色自然会理解地更加透彻。
《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品味,体会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道理。
五、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是写作的基础,散文都是有作者丰富感在里面的文章。因此,仅仅是朗读和品味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内,要将作者描写的人、事、物关联起来,将课内与课外关联起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白杨》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读者体会白杨树直,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特点。作者在描写上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父亲神态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波澜。并将白杨的形象、特点和父亲的行为与边疆建设者的特点联系起来,感受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只有引导学生用情去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会真正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寓意。
3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方法二
一、超前调控,扎实抓好概括文字主要内容和习作目的的教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
在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理解习作目的的教学。
例如,学习《草地夜行》时,出这样的思考题:文章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赞扬了老红军怎样的精神?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有了感性认识。
二、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通过平时的训练,再加上读写例话《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学,学生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拿一篇文章给学生去独立阅读,让他们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他们仍然感到很困难。或是语言表述不恰当,或是写作目的抓不准。
因此,在教学中,方法的传授十分重要。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弄清文章中心思想语言表述结构。例如:《再见了,亲人》的中心思想是:课文记叙了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从例子可以看出,中心思想可分为两部分(用“/”分开了):前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后部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结构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表示: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2)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述形式。记叙文常见的形式是:文章记叙了……,赞扬(说明)了……精神(道理)。童话、寓言故事常用的形式是:文章通过……故事,告诉(说明)了……道理。写景、状物常见的形式是:文章描写(描述)了……景物(物品),表达了作者……感情。
(3)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即上文中“……”中的词语。
(4)掌握常用的抓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如《伟大的友谊》,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伟大的友谊”。
第二,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好和结尾往往和中心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开头总领全文,揭示中心思想,如《詹天佑》,开篇就点明中心思想:“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开头点明中心思想常见于采用倒叙写法的文章。有的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思想。这是常见的点明中心思想的方法。
如《登山》,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列宁说的话就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第三,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如《心愿》,文中有许多句子就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同她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快变成中国迷了。”“是那些不会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赶花》一课中的句子“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是艰辛而又这样充满诗情画意!”“干咱们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这些关键的句子的含义,就能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4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方法三
一、创设恰当情境,感受散文之美
写景类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细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恰当情境,让学生由此感受到散文之美。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特点,写景类散文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快乐的教学情境,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教学写景散文《泉城》时,首先为学生播放了济南“趵突泉”的美景视频,那汩汩涌出的清冽的泉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教师配以解说:济南是一座美丽的古城,被誉为“泉城”,古人有诗这样形容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济南的泉水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泉城》……
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情境首先使学生领略了泉城美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泉城美景的高度热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审美基础。
(二)营造教学氛围,唤起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写景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由此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散文中所描绘的景色之美。
比如,在执教《九寨沟》这篇写景散文时,为了展示九寨沟的美景,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营造了这样的教学氛围: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九寨沟的照片,在轻柔、曼妙的音乐伴奏下,教师以亲切、流畅、充满诗意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作了解说,随着解说,学生仿佛置身在了九寨沟的美景之中,为学生体会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了气氛。
接下来,教师指出了文章的重点段落并组织配乐朗读,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爱上了美丽的九寨沟,那发自内心的赞美溢于言表……
以恰当的音乐营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些美妙的跳动着的音符,引领学生走进所展示的美丽风景图片中,去凝视散文所描绘的美,去品赏散文字里行间所展示的动态美。
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欣赏散文,如何去朗读散文,从而提升了审美能力。
二、鉴赏散文语言,感知美之所在
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可谓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我们教材的中每一篇写景散文都展现出了语言美的特点,其遣词造句、表现方式等都有很深的功夫。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语言的鉴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散文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鉴赏,活灵活现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从而感悟到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审美能力。对写景散文语言的鉴赏离不开对文章的熟读、精读,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中的语言细节、运用字词的精妙等。
比如,《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就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每一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以及“银雨洒金街”“随风飘飞”“腾空而起”等,生动地描绘了壮美如画的黄果树瀑布,及其对游人性情的陶冶,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连篇。
再如《黄山奇松》中的“迎客松”的“遒劲”“斜伸”,“陪客松”的“绿色巨人”,“送客松”的 “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 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鉴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领略了祖国河山中美好的一草一木。
三、指导学生诵读,提升欣赏能力
写景类的散文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和朗读中,散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就会渐渐被学生所领悟、感受,自然而然地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了其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从而获得散文审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如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四、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学习活动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组织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感受散文中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提升欣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