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剪辑是新闻节目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做好图像剪辑无疑对整条(组)新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处理好电视画面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是电视新闻的剪辑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新闻的剪辑技巧】
[图片0]
开好头来收好尾 镜头长短要适度
电视新闻剪辑中,选择好第一个镜头非常重要,它是一条新闻的门面,也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没有一个好的开头,整条新闻的重点就无以显现。好的开头画面不但能在见面伊始就传播重要信息,而且能激活带动其他画面,从而提升整条新闻的吸引力。第一个镜头找得恰当、准确,就能紧紧抓住观众;找“砸”了,整条新闻也就没戏了。
但往往第一个镜头也是最难选择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同样一个新闻事实,同样一个新闻人物,同样一篇新闻稿件,不同的制作人员会有不同的观察分析角度,做出不同的镜头选择。和新闻导语的写作一样,第一个镜头的选择原则就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丰满,从新闻一开始就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引发观众的收视兴趣,使其接受新闻信息。
针对不同的新闻题材,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点主题、倒叙事实留悬念或是细节入手以小见大等不同的表现方法选择镜头。会议新闻、活动新闻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采用选择景别较大的或是能总结概括这条新闻意思的镜头,也可以选择揭示新闻主旨的镜头。对于突发性事件,新闻一开头就要选择能表达事情结果或精彩场面的镜头,让观众急于想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而观看下去。
人物报道一般开头就要倾注剪辑人员的真挚感情,用中景或者近景从细节入手打动观众,激发观众的共鸣,调动观众的收视情绪。至于第一个镜头的动静,可以是固定镜头,也可以是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不同的表现方法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新闻题材,但只有与题材内容相适宜,第一个镜头才能出彩。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很可能会弄巧成拙,使镜头的选择不伦不类。
新闻的第一个镜头能概括总结一条新闻,它已经基本能交代新闻的五要素,第二个、第三个镜头可以说是新闻的中心镜头,这时的镜头可以是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新闻的主旨镜头一般应用景别较小的近景或特写。到此为止,整条新闻图像的第一组镜头结束,这新闻图像的头才算是开好了。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条新闻的结束镜头选择的好坏,对提高整条新闻的传播效果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比开头更重要。一条电视新闻好的结尾,往往是整条新闻的最精彩之处;而且对于画面素材“先天不足”的新闻片,一个好的结尾镜头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一般观众看到最后一个镜头,往往觉得这条新闻已结束,视觉处于间休状态,心里正在期盼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如果此时的镜头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则会使观众再次回味这条新闻,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制作新闻时可以选择多种结尾镜头,如果一条新闻的最后一组镜头选择主旨镜头点明主题,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整体印象,加深记忆;如果选择最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镜头,则会使这条新闻更生动、更耐人寻味
。总之,只要是从受众心理出发,结尾镜头的选择安排可以灵活选择、不拘一格。电视新闻编辑要开好头结好尾,目的是要进行分段剪辑,形成蒙太奇段落。这就是说电视新闻剪辑需要谋篇布局,也要讲究“凤头”、“猪肚”和“豹尾”,给人以层次感,让整条新闻的结构变得清晰、主题突出。
每一条新闻的图像包含大量的信息,在剪辑过程中,镜头长度的确定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适当的镜头长度是保证电视新闻视听流畅的重要条件之一。剪辑时,镜头的长短取决于它所表达的效果,只要观众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心理上能接受,能很好地诠释新闻内容即可,不必拘泥于理论上的时间长度。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以新、短、快见长,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对单位时间里获取的信息量要求高,相应地对新闻画面的资讯量要求也会较大,所以这类节目的画面剪辑节奏要求就快,一般使用风格很硬的“快切”。固定镜头通常用3秒左右;推、拉、摇、移镜头的起幅与落幅也应在3秒左右;跟镜头有时用3秒,有时用到5秒。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对节奏的要求相对慢一些,镜头可稍长,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多用固定少运动 把握节奏画面畅
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电视新闻图像也讲求真实、客观。这种真实性是依靠画面的准确到位来实现的。剪辑的任务就是通过有限的画面把新闻事实表现得有根有据、可靠可信,尽量让“事实”本身来传达信息。固定画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给观众的感觉是“自己有选择地观看,镜头是在比较客观地记录和表现被拍摄对象,体现出一定的客观性”;①运动镜头则让观众被摄像机“牵着鼻子”跟在镜头后面观看,信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画面的“固定”和“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镜头的主、客观性的认识和感受。多用固定镜头,少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可以准确地“证实新闻中人、事、物、时、地的真实可信”,②突出新闻“真实”的特点,可以使镜头语言简练、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滥用运动镜头给观众带来的头晕目眩感和电视新闻客观真实性的模糊。固定画面在新闻节目中能够较好地传达出现场感、真实性等画面效果,这应该引起电视新闻剪辑人员的重视和思考。
当然,这不是说一点运动镜头都不能用,如果在剪辑中、在一个段落中全部采用固定镜头,形成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就会使观众产生厌倦感。新闻的剪辑一定要适应观众的视觉规律,这样,受众才不会在看完新闻后觉得累。适度地把固定和运动两类镜头巧妙地进行组合,注意张弛结合、把握好节奏就会使新闻流畅起来,并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一种方法是将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穿插剪辑,即固定―运动―固定―运动,在这种方法中要注意运动镜头的方向性,最好是方向相反,如第一个是左摇镜头,第二个最好是右摇镜头。
第二种方法是固定镜头组与运动镜头组的结合,即:固定―固定……运动―运动……固定,这种组接方法应注意固定镜头不能同景别,运动镜头也应注意方向性和丰富性,如第一个运动镜头是向右拉的镜头,第二个镜头最好是向左推或摇镜头,而且最好是推、拉、摇、移、跟镜头穿插剪辑,但有时也可以连续用同一种运动镜头组成镜头组,如同时使用两个推镜头或同时使用两个拉镜头,但这种镜头不能连续多用,最多连续用三次,否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应用这种方法时,镜头组不能过长,选取2~4个镜头为一组。总之,不论运用哪种方法,需注意的是固定镜头的景别与运动镜头的方向。
充实画面手段多 慎用特技巧补救
在新闻图像剪辑中,有时会碰到记者拍摄的事实性镜头较少或者前期拍摄出现跳轴镜头,总体画面素材不足的情况,这时就要巧妙地使用空镜头。可以选择与新闻主题思想有一定关系,或与新闻发生的环境有联系的空镜头,以充实画面、弥补素材不足,或者使轴线的转换显得流畅。
背景新闻、行业新闻、成果报道、会议新闻等一般图像都比较匮乏,可以借助图像资料来充实、丰富新闻的画面语言,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对于剪辑人员而言,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对一些拍摄较成功或具有保留价值的镜头进行分类剪辑保存。当过去的事已流逝或未来的事情还未发生时,可以用权威人士讲话或当事人回忆作为同期声元素使用。这种方式在增强新闻可信度的基础上,也弥补了缺少现场图像的遗憾。
源于电视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剪辑中一般不使用特技手段,以避免特技的使用使新闻画面失去真实感。但在有些时候,采用一些特技补救拍摄过程中的失误是有必要的。当新闻记者拍摄的画面过于摇晃或镜头较短时,可对图像进行静帧处理,使画面固定或达到摄影效果;当记者拍摄到的镜头太少或太短时,可以利用慢镜头补救,使画面表达得清晰准确;图像亮度不够或偏色,可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处理。
同期播音融一体 提前准备回头查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可以丰富画面语言、延伸画面外延、再现真实场景、加深报道内涵,与新闻事实画面一样重要,要善加利用。为了突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电视新闻在剪辑现场采访同期声时,记者现场采访的镜头尽量不要编入画面,而是“将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和主播的播音稿融为一个整体(同时有被采访对象的画面),从而保证整条新闻信息的明晰、流畅与简练”。③在剪辑效果同期声时,可将现场画面+现场音响压混解说词配音处理,既交代了新闻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又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不论是现场采访同期声还是现场效果同期声都可以预先剪辑好,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头。做好新闻图像剪辑的前期工作不仅能提高剪辑速度,而且能提高新闻质量。新闻剪辑的前期工作涉及很多环节,但对于消息类新闻栏目的准备工作主要指的就是熟悉解说词和画面素材两项工作。在新闻剪辑前,必须先熟悉稿件内容,只有对稿件认真分析理解,才能了解新闻的主题、明确记者的意图,最终把它变成镜头语言并塑造出成功的荧屏形象。
对记者拍摄回来的画面素材进行熟悉,不仅可以让制作人员对画面的质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剪辑构思,还能根据解说词对同期声进行预剪,发现素材的不足,提前做好补救措施的安排。在此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根据记者的意图对素材进行处理,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新闻内容的新理解或新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建构”。④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就是声像并茂,因此在新闻图像中一定要声画结合,画面一定要表现解说词的意思,画不搭声则会导致画不达意。提前看稿件和图像素材可让画面与解说词结合,防止“声画两张皮”,使新闻缺乏表现力和冲击力。
【电视新闻画面剪辑规律】
1、选材意图。
编辑必须全面了解画面素材和稿件内容。吃透记者的意图,才能将图像资料加以正确、巧妙地组合,向受众传播更准确、更生动的信息。
2、逻辑顺序。
在熟悉了画面素材和新闻稿件后,一条新闻就有了一个大致的编辑方向,而指引这个方向的就是新闻的逻辑顺序。无论什么样的新闻,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其中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有新闻稿件中所提出的逻辑顺序,即由稿件的结构层次、事件的重要性来排序;还有画面本身的逻辑顺序。
首先,我们来看时间顺序。它是根据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进行的。例如,一条工程竣工的消息就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顺序进行剪辑,首先是竣工仪式现场。后面接的是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画面,以及人们在用后的反映。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如果先剪工程投入使用的情况再来宣布竣工,就会给观众思维上造成混乱,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第二,根据稿件中重要次序来组织画面。事件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的,但是,新闻不是记流水账,应是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效的信息传达给观众。那么,时间发展的顺序在这里就成为一条隐线。编辑为了突出他的创作意图。打乱原有的时间顺序,将事件的结果放在新闻的开头,或者将现实和回忆相交应用。
比如,《武汉新闻》前不久播发的一条农技人员通过科技帮扶使农民走上致富路的新闻。新闻的开头是一组农民在丰收后收获和运输农产品的镜头,然后通过对一两个农民的采访,将时空拉回到播种、耕作时,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的镜头组接,会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在农民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新时期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
第三,画面之间的逻辑联系。一般来说,编辑比较容易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进程和认识过程,难点在于:镜头重组后细微之处的差别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三个同样的画面,一个人的笑脸和哭脸以及一支举起的枪,不同的剪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先是一张笑脸,枪瞄准了他。其后是他的哭脸,那么他就是一个懦夫;先是一张哭脸。枪瞄准了他,最后是他的笑脸,那他就是视死如归的勇士。
三种逻辑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主题。只有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逻辑顺序,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新闻的内涵。
[图片1]
3、镜头之间的组接。
连贯流畅的画面对于一条新闻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了新闻画面的逻辑顺序后,对于同类型画面的剪辑就必须遵循画面的基本组接规律。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动”与“静”都是相对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视觉的流畅。
当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一般不要长过三秒,这就是静接静,它是新闻剪辑中最常用的一个方式。第二种静接静的方式是,两个固定镜头,其中一个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主体是静止的。可以在主体动作停顿下来进行切换:或者是当它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再切换。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静接静,两个运动镜头相互连接,一定要让两个都有了落幅之后,才可以进行切换。
“动”接“动”是一种特殊剪切手法,它是在镜头的运动中或者人物动作时进行切换。如上一个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这种镜头组接方法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
虽然动接动或静接静都是电视节目的剪辑手法,但是,对于新闻节目来说。画面的剪接还是要以稳为主。画面是为新闻服务的。连贯流畅的分组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到新闻最有效的信息。
4、电视画面轴向问题。
有时,记者在拍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轴线问趣,就可能产生“同轴”现象。这样会造成观众对空间理解上的混乱和视觉上的不舒服。当画面同轴时,编辑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两者之间插入全景画面或者特写镜头。由于镜头中的画面所处的位置、方向都不是很明显,这样可以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缓冲,同轴现象自然得到化解。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两个镜头之间加入一个运动画面,这样也能将轴线的方向改变过来。
【电视新闻画面剪辑任务】
画面剪辑具有创造性,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如何体现新闻的主题,如何理解记者的意图,如何充分展示画面的有效因素等,都是在编辑画面时必须考虑的。
浏览素材,感受主题。编辑为了体现新闻的主题和记者创作构想,首先要熟悉素材,先从一大堆素材中选出能表现主题,说明问题的并且构图、灯光各方面都较为完整的画面待用。然后再按照新闻内容的逻辑规律,舍弃次要的情节,以编辑自身的感受提炼出典型画面、典型情节,艺术地进行“二次创造”。
把握节奏,剪辑流畅。节奏存在于生活之中。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它可自由运用画面、音响、色彩、光效来表现节目的特性。作为画面编辑,把握好镜头的长度,可以控制所表现内容的节奏和风格,节奏快,镜头就要短;节奏慢,镜头可稍长。可以由控制剪辑率(单位时间内,镜头变换的多少),来形成“加速”或“减速”的效果。按照新闻内容的需要进行组接,达到最佳蒙太奇节奏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画内运动。在一条新闻中,相接的画面,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要一致或相近。如果用同样的景别拍运动主体时,必须留出运动的延续部分并保持方向的统一。这可为后期编辑提供统一的屏幕方向,如果剪接时不注意屏幕方向的统一,会产生视觉上的不舒畅,也会让观众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镜头运动。不同速度节奏的推、拉、摇、移,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为保持视觉的一致性,相接画面镜头运动的节奏应尽量一致。
画内景别。画面组接的景别要循序渐进。以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到流畅,或用相反的排列顺序,将观众由整体引向局部,这样剪辑交待事物清晰无误。当然也可用全景与特写这两极镜头直接组接,造成特殊效果。
景别与时间。由于全景画面的内容较多,观众要看清,与特写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景别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同。一般全景约需7-8秒,中景约需5-6秒,近景约需3-4秒。特写约需1-2秒。
画面色调。相接的两组画面,景调、色调、光线应趋于一致,这样可给人和谐的视觉感受,但在特殊需要时,也可运用反差强烈的画面效果进行组接,形成对比,以引起注意。
总之,电视画面编辑的任务就是对拍摄的素材进行调整剪裁,合理运用资料,调动音乐、解说、字幕、图表等多种元素进行艺术创作,能够客观地,准确地表达主题。
【电视新闻如何剪辑】
电视新闻剪辑的意识形成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我们要时刻记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时刻记得自己作为党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因此任何时刻都必须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以便在剪辑编辑时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话都与之一致。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剪辑创作意识。曾经有人说过“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是由素材一段段剪辑成的”这一论断,使我们联想到剪辑在日常的新闻节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剪辑师,一定要明确自己在剪辑中的创作,同时要遵循素材的具体情况,明确素材的感情基调、环境氛围,要在深刻了解素材的前提下,客观、生动、细致、具体地编辑节目,不要无中生有、凭空想象、添枝加叶,进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剪辑工作,要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剪辑的业务技巧
首先,明确电视节目的结构和表达。剪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有开门见山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平铺直叙;也有以新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倒叙开头,然后从头说起;或从新闻事件的某一点入手,依据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用事实揭示问题及原因。这三种剪辑结构形式需要通过不同的剪辑顺序予以体现,这就需要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进行加工和创作,用最好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片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启示。
其次,要掌握镜头的运用和衔接及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每一条电视新闻片,都是由记者拍摄到的一系列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镜头并运用推、拉、摇、跟、移等技巧组合而成的。剪辑人员选择镜头要合理使用不同景别和拍摄技巧,使画面语言流畅通顺,符合语言的表达规律和观众的视觉习惯。
一般说来,远景和全景是介绍事物全貌和所处的环境;中景是叙述事物活动的主要部分;近景和特写是描写细节和情绪的镜头;推、拉、摇、跟、移等摄影技巧则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事物的过程及特征。空镜头和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是常用的。运用现场的空镜头配以解说词、音乐的渲染,是叙述事实、表达情感时常用的剪辑手法。
再次,巧妙运用画面“引用”和尝试加入无剪辑编辑。画面的“引用”往往是在画面不够的前提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但作为一些具有时间性、历史性的新闻片子,比如说一篇报道《盛京旧景》的片子,通过历史画面的“引用”,呈现现在很难见到的沈阳城过去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和现在沈阳城做出对比,呈现当年沈阳城繁华的景象,还能看出沈阳城几十年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单单是简单的画面对比就可以很好地表达片子的主旨内容,无需更多的文字说明。
于此同时,无剪辑编辑也是可以尝试的一种新的剪辑方式。比如说一起突发事件,往往编辑时间非常有限,需要尽早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那么事件的现场画面和声音效果就能最真实、最有效地还原给电视观众当时的情况,更多的删减和修饰反倒让新闻节目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色彩。
最后,重视字幕、配乐、特技的运用。新闻节目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现场嘈杂和环境地点陌生等原因让观众不能很好地了解节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场合,那么字幕就是最好的诠释新闻内容的工具。不管是采访中的唱词还是采访对象的人名条和地点条,都为观众更好了解新闻内容提供了很多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特技在剪辑效果的呈现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一起案件的情景再现,运用特技做出黑白的情景再现和紧张的音乐节奏就会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更加生动地重现了当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