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投资建设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和国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相比,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规模偏小,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很难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造价师考试审核条件的相关内容。
[图片0]
造价师考试审核条件:
从开始报名到成功注册需要审核两次:
第一次是报名审核:主要是审核专业、工作年限(以毕业证为准),主要有所在省市的考试组织机构(一般为人才考评中心)负责审核,审核不通过无法报名,但此次审核较为宽松。
第二次是注册审核:主要审核专业、工作年限(以毕业证为准)、所注册单位的用人合同、是否在别的单位注册等,即是否符合初始注册条件。此次审核由建设部审核,审核十分严格,有一项要求不符合即无法注册。
造价师报考条件
1、工程造价专业大专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5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6年。
2、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4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本科毕业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5年。
3、获上述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获硕士学位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3年。
4、获上述专业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2年。
造价工程师现场审核需要什么资料:
造价工程师现场审核需要报考者需将报名表、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的原件及复印件,带到指定的审核地点,由人考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现场确定报考资格。
造价工程师考试资格审核一般分三种情况:现场审核、网上审核、考后审核。
(1)现场审核:
这是最常见的审核方式,网报成功后,报考者需将报名表、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的原件及复印件,带到指定的审核地点,由人考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现场确定报考资格
(2)网上审核:
随着网络信息档案的建立,通过确定的身份证明就能在网上直接查到相关学历、资格情况,所以有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尝试直接网上审核。只需在人考中心报名时填写正确的信息,在数天之内再次登录,即可确认自己是否通过审核
(3)考后审核:
个别地区采用报名后不审核,直接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再进行现场审核。所需提交的资料与考前审核相同,只是时间放在了考试之后。
新考生需审查,老考生无需审查
(1)新考生需要准备的东西:
现场进行报考条件审查时,须提交报名表、网上交费通知单、所在单位出具的从事造价业务工作年限证明,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境)外取得的,需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原件和复印件及身份证(军官证)复印件各1份;
申请免试部分科目的报考人员,还须提供符合免试部分科目条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务聘任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
(2)老考生需要准备的东西:
老考生只需打印“报名表”(自己保存),不需到现场进行报考条件的审查,只要在完成网上报名后,即可在规定的交费时间内直接进行网上交费。
[图片1]
造价工程师报考时专业是如何限制的:
原则上是“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专业才能报考造价工程师。至于哪些专业算是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专业。请见建设部发布的《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专业对照表》。
如果你的专业和对照表中所列专业一字不差,那么肯定是能够报考的。
如果所学专业不在对照表里但确实是工程类专业,那么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标准,可能允许报名也可能不允许报名。
如果专业确属于非工程类,那很遗憾不能报名考试,即使考了过了注册时也可能不予注册。这种情况只有想方法尽早考下个工程类的学历了。
造价工程师考试学习方法:
见缝插针
眼下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考试、家庭与学习的关系。多花一点周末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用在复习上,再节约一下看电视的时间,还要找一点忙时偷闲的时间。碎片时间如果可以有效的利用好,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关造价指日可待。我曾多次说道,时间的整合利用对于我们备考造价都有多么大的帮助,希望大能够借鉴
分清主次
目前来看,首先案例难度最大,是主攻方向;其次是计量。在备考的时候,不能在会的地方浪费过多的时间,应该把重点放在难度大的地方,在经过的基础知识的夯实之后,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切不可钻牛角结
各个击破
以往考试的经验说明备考不能“全面出击”,以免“全军覆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建议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考试计划,做到有条不紊,最终的通关才是唯一目标。不同人擅长的知识领域不一样,至于具体的时间怎么安排还是要看你自己啦!
甘当笨鸟
不要自恃聪明,不能自欺欺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这是不可行的,大家的智商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你为什么就是比别人聪明了?要奉行“笨鸟先飞”,而不要去尝试“聪明反被聪明误”。静下心做一只笨鸟吧,把备考做踏实些,再踏实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复习,总要的比懒散的学习更有效率。
不耻下问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的时候最好找几个学员一起备考,大家都有各自有擅长的知识领域。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相互请教,这远比自己花大把的时间才思考明白更直接,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