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孩子面前放一颗看上去很好吃的棉花糖,并告诉他们不许马上吃掉,要等到你回来之后才可以“动手”。你猜,他们能等待多久?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的相关内容。
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其实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30-)设计的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这个实验选择了斯坦福大学校园中一间幼儿园里的多名儿童为实验对象。
让他们每个人独自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面的托盘上装满这些儿童爱吃的零食——棉花糖、曲奇或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棉花糖,但如果他们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的话,就可以得到另外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虽然这项任务在成人看来太容易“按要求”完成,但对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桌面上的棉花糖却颇具吸引力,以至于孩子们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来“控制”自己对棉花糖的渴望。比如捂住眼睛、背转身体,还有的孩子做了一些诸如踢桌子、拉辫子,或是用手拍打棉花糖的小动作。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延迟满足”而有的却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米歇尔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当年没禁住“诱惑”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
[图片0]
他们通常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面对压力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每多等几秒钟,都可以说是对孩子自控力极大的考验。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行为表现和控制力上要比那些等待时间较短孩子突出不少。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但为什么作为成人的我们还是会发现,掌控自己会是件困难、甚至异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虽然我们有一个大脑,但大脑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冲动的自我,贪图享乐;一个是克制的自我,深谋远虑。
我们总是在两个自我之间摇摆不定。商场打折促销,冲动的自我觉得应该趁便宜多囤货,但克制的自我坚持不买不必需的东西。
孩子做作业更是类似的天人交战(想想我们小时候)。一边“冲动的自我”告诉他,去看动画片;一边“克制的自我”告诫他,应该好好写作业。一旦冲动的自我压倒了克制的自我,孩子就失去了自控力,做不到专心做作业。
但幸好,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意志力。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帮助孩子获得更强的意志力(当然也可以包括我们自己)。
首先,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弄清自己为什么失控。小川会因为乐高达不到他想要的程度而生自己的气,有时,还会捶胸顿足地埋怨自己“怎么这么笨”。
这时,我都会试着这样跟他交流,帮助他认清自己的情绪:“乐高没搭好,小川是不是觉得有些沮丧?所以生自己的气?这很正常啊,妈妈写不好文章的时候,也会觉得难过沮丧。”
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孩子在刚学会一件事时,喜欢边做边自言自语讲步骤。比如,刚学会系鞋带的孩子,他会一边系一边喃喃自语每个步骤。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解释了孩子这一行为:这是孩子自控力发展的自然表现,因为自言自语时他们可以更专注更持久。
孩子通过自言自语重复步骤,既有助于他们记住这些步骤,同时更是把原本需要父母或老师给出的指令,变成自己可以控制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做事时自言自语,千万不要打断他,不但不要打断,还可以在他做完后,再陪他复述一遍步骤。
木头人游戏:大家一起跟着音乐跳舞,当音乐停止时,所有的人都不许再动;红灯绿灯停:听到“红灯”,所有的人都停下来;听到“绿灯”,所有的人都往前走。
这两个游戏都要求孩子遵守指令,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基础版的游戏。自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自我调节,即可以根据外部指令的变化将身体迅速做出调整。
[图片1]
当上面两个游戏玩熟练之后,家长可以改变游戏的规则,以提高游戏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先有了目标,然后通过自律去实现目标。然而,这个逻辑恰恰反了。假若一个人从未追求过自律,那么TA的时间大多都荒废了,他不太有可能去自我认知,去发现自己的目标。
假若TA终生都过着不自律的生活,那么TA大概率地,会产生很多“问题行为”,会浑浑噩噩耗尽一辈子。因此,一个人的目标,通常是在TA过上自律的生活之后才产生的。
引导孩子去学习自律、追求自律,有两大好处:一是TA对时间的利用更高效,就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更多领域,就有可能更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二是TA在自律的过程中,常常进行总结和回顾,就会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当孩子找到目标,即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些什么事”有了大体的认识,这个长远目标就会反过来帮助TA,增强自律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