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是通过运用施工环境管理、危险源管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人员培训教育等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出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者、操作者。在工程建设领域,人的意识观念、行为举止无不关乎安全。人之所以会有不安全行为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个是缺乏安全意识。意识决定人的行为,如果没有安全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就会违章指挥、乱指挥,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毫无畏惧,为所欲为,没有安全底线;一个是缺乏安全知识。安全知识的匮乏,工程建设管理者和建设工程施工操作人员就会对安全茫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物的不安全状态
建设工程现场有大量的材料、机械和安全设施,这些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对减少事故的发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包括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当,机械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等有缺陷;个人的安全防护用品失效;施工建材堆放的状态不安全等。
[图片0]
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
建设工程施工环境主要分为气候、温度、自然地理条件等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两个方面。建设工程一般是野外露天作业较多,天气和地理条件对安全生产有较大的影响,如暴雨、滑坡等。另外就是施工现场的人工环境了,这方面就体现了一个建设工程企业对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安全措施的运用等。
管理缺陷
管理上的缺陷是建设工程事故产生的根源。一个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地完成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建设工程事故的发生。如何消除管理上的缺陷除了落实安全责任和制度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隐患排查与治理,通过隐患排查,找出管理漏洞,然后针对安全管理漏洞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
改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及有关各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根据市场专业分工的原则,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一些工作,有的不一定必须由企业自己去做。按照市场要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可以考虑安全评价、安全监测、安全检验、认证等工作,在性质上具有公正性的结论。为保证公正客观性,应当有第三方中介来做,第三方即不属于政府部门也不属于建设方,在建设中能够客观公正的出具结论,这也是国际上常用的做法。
(2)建设企业内部坚强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安全使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在项目管理施工的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目标分解到各个项目管理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人和各个专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建立权力结合的责任安全管理体系,与项目各级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并且落实项目各级人员安全责任与奖罚办法,制定奖罚分明的奖罚激励制度。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分清管理层次,充分调动工作人员性和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项目安全管理布局依法落实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4],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实行并落实行业监管的指导与全生产综合监管相结合的制度。
[图片1]
(3)查并更新安全设施是当前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及时更新有问题的设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施工前还要做好防止发生事故的准备工作,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施工安全防范和控制[5],所以,要适当加大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要监督安全资金的到位。并且不能多用其它项目的建设,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使用。
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
班组级事故隐患排查由施工班、机长或施工队长负责组织。班组级检查非常重要,因为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发生在施工现场,所以班组是发现与排除安全隐患的第一道关口。
项目经理部级事故隐患排查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项目经理应检查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查处现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和操作人员违章作业行为;检查机械设备(电器)机具的运行状态;查找安全隐患,堵住安全“漏洞”,做到“自查自纠、随查随纠”;监督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制止私自拆除安全保护装置行为;根据施工环境和气候变化制定和采取防范措施。
分公司级事故隐患排查由分公司分管安全的副经理或经理负责组织,分公司应对工地的进场开工、施工及竣工三个阶段进行定期检查。具有重大危险源的施工项目、重要工序分公司应有专人带班或旁站监督。 公司级事故隐患排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分公司及具有重大危险源项目的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检查。对工艺复杂、危险程度较高及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比较突出的季节性施工安全,应及时安排专项检查。
对于一般安全隐患,应由项目经理组织班组立即排除;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逐级或越级向上汇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不准强令施工或使机械设备“带病”作业。各级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