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格的成形是受家长的引导和影响的,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大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怎么办的相关内容。
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怎么办
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自己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珍视孩子的物品
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作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图片0]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孩子“坏”时希望受到注意,“好”时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即使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爬多高,在人生的战场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除了其他因素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力的支柱。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能指望他能够做出实质性的成就。
自信心也是打开一个人生命潜能大门的钥匙。没有自信心,就无法开发人的潜能,因而也不能使人成长成为人才。因此,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而自信心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教育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孩子一些知识上或训练孩子一些技能上,而忽略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这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每个家长必须明白,你的孩子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做何种伟大事业,他要想取得成功,他必须得首先做人成功,他必须首先成长成一个正常的具有善良品性、具有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完善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必须是一个有尊严和自信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引导孩子迅速恢复愉快的心情。像任何人一样,愉快的人也有自己的消极心情。但是,他们能够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父母应帮助孩子学会这种最重要的技巧。当生活中有事情使孩子陷入痛苦的忧虑时,父母应当帮他们找到自慰的源泉。
任何孩子都会遇到多种不愉快的事情,有些是有害的,如跟伙伴吵架,因为伤了自尊心,所以孩子很沮丧。因此,应当帮助孩子恢复良好的感觉,可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和与朋友交谈等方法。
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教育专家们指出:“作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成为一个愉快的充实的人。”愉快的性格可能有一部分来自遗传,全主要来自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孩子们很小就开始懂得感情,”
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来下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地方?”愉快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们为什么是愉快的。
[图片1]
防止过分的物质满足。研究人员调查指出,家庭收入特别丰厚的孩子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愉快。更为重要的是对所拥有的感到满意。过分的给予会使孩子认为获得是愉快的源泉,这种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是暂时的,难以持久的,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易导致失败。
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
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
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