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是作文写作最主要的环节之一, 正确的立意可以使一篇文章熠熠生辉, 可以使朴实的文字充满内涵。那么语文作文如何立意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语文作文如何立意】
一、小中见大,虚实结合
俗话说,“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能映太阳”。要写出立意深刻的记叙文,可能通过叙述一件小事,从事揭示出深刻的哲理或反映出时代面貌。通过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小人物,小事情,小片段,小场景,来反映民族、国家、时代、改革、创新的大主题,反映爱国情结、振兴中华、奋斗拼搏、成功成才、时代精神(如竞争、和谐、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以及歌颂真、善、美的思想的新高度。选择凡人小事也可表现深刻的主题,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也能发现深刻的道理。
[图片0]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实者虚之,指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透过物象,深入本质,写出这类文题在思想或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如一次作文中,学生在写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时,选择了父亲下雨天为我送伞这一个素材,父亲原本是一个瓦匠,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建了好多高楼大厦,为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一只脚受伤了,从此他只能呆在家里,在对父亲送伞的情景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写后,文章写我和父亲合着一把伞回家了,到家之后,我发现父亲的大半身子都淋湿。
,文章就草草结束了,首先合一把伞的情节不够真实,既然父亲是从家里来为我送伞,为何只带一把伞?一般的家庭都会有两把伞的,不能为了写父爱而忽视了文章的真实性,我建议他思考一下“伞遮风挡雨”有什么比喻意、象征意,将结尾进行修改,他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了,人的一生也会经历好多风风雨雨,父亲就是那把为我及时遮风挡雨的大伞啊。
当然写作文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颇为抽象空洞的题目,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的方法,需要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晦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二、变换角度,辩证立意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辩证立意,就是变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来立意的方法,辩证地看问题才能显出文章的深度。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如作文《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苦尽甘来。但假如往深处挖掘一下,其实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这样的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
在确定立意时,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从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这最能体现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作文《意外》为例,如果选择学习考试这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素材,可以这样立意,“我”初中的学习一直比较优秀,如愿以偿的考入重点中学,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我”由班上的前十名倒退到45名,“我”觉得仅仅是一次意外,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继续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当中,不好好学习,到了第二次月考,“我”又考砸了,依然是45名,“我”终于意识到看似意外的事,其实有着必然啊。
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我”本是班上的一名差生,天天不思进取,老师家长都对“我”很失望,突然有一天,“我”思想受到触动,开始认真学习,在几次的模拟考试中,“我”虽然考得不是很好,但一次比一次优秀,谁也没有注意到“我”的努力,甚至还有同学怀疑“我”的成绩是作弊得来的,“我”继续学习,也不去在乎别人的看法,高考时,“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老师和父母都觉得很意外,村里人都说是“我”家祖坟“冒青烟”,只有“我”不觉得意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辛酸啊,天下哪会掉馅儿饼啊?
三、大胆创新,反弹琵琶
打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这便是“反弹琵琶法”。需要积极调动平时的阅读和生活积累,利用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使文章内容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在文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及人格魅力。要使想象有独到之处,就要善于联想,巧用关联,使形象丰富;就应该打破时空界限,穿越时间隧道,与历史人物或未来人物沟通,再造历史或未来场景。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写出与众不同的立意。
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逆向思考却是过分强调规矩,限制过死,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说做事不思进取,消极度日。
逆向的新含义是:撞钟是和尚的分工,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该大加褒奖。但要注意的是,运用逆向思维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对有些传统的得到公认的说法不要轻易地否认。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作文怎么审题立意】
一、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
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例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①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②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③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④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⑤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⑥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纵观全段文字,⑤⑥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⑤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⑥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用由果寻因法或对比法确定材料的主旨,提炼观点
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会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确立正确的立意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实验人员先把一个油锅加热,然后把一只青蛙扔进油锅。在这生死存亡关头,这只青蛙反应相当敏捷,它双腿一蹬,一跃而起,竟跳出油锅,安然逃生。隔了半小时,实验人员又架起一只锅,注入满满的清水,然后把那只青蛙扔进锅里。这一回,那只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实验人员则悄悄在锅下面加热。青蛙并不在意,仍然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等到水不断升温,青蛙终于感到难以忍受,但它却再也没有那一跃而起的力量,只得葬身锅底。
青蛙为何能“安然逃生”?正是因为它有一种忧患意识,在生死存亡关头,能一跃而跳出油锅。同样也还是这只青蛙,却又为何“葬身锅底”?这是因为它满足“逍遥自在,恬然自得”的环境,以致当危险悄悄袭来时,它“并不在意,仍然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同样是这只青蛙,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材料本身具有明显的对照特点。
三、漫画议论文必须看准
[图片1]
必须看准漫画的题目,抓住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理清画面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整理,通过联想、引申和参悟,归纳出漫画所蕴涵的深刻寓意。
漫画是通过讽刺漫画、新闻漫画、歌颂漫画、抒情漫画、哲理漫画、寓言漫画和幽默漫画等形式,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以讽刺或歌颂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启迪人们去领悟深奥的道理。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漫画的特点――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以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例3: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所给漫画的题目是“摔了一跤”。画面上画的是:一个孩子不慎踩了西瓜皮摔倒在地。站在孩子旁边,分别代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大人,同时发出“出事了吧!”的惊呼。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作文。
对这幅漫画,一些考生理解比较肤浅,有人写成了环保,有人写成了和谐。其实,画面内容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青少年自我成长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确定立意为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怀与教育;二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恰当态度的角度,可确定立意为关心、教育孩子不可过度,不能溺爱。这便准确地理清了孩子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事实上,“摔跤”之类的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正确对待,适度引导,那放飞的风筝必会高飞而不断线。
四、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
一个材料,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很可能会提炼出几个论点,但必须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去写。因为这个基本论点或立意最能全面概括或体现整个材料的主旨或倾向,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是找到了最佳角度,才能切合题意,不至于偏离主旨。
例4: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小学作文如何立意】
1、 从材料出发
就当前的形式来看, 小学作文命题的形式是较为多样的, 有命题作文、图画作文、材料作文, 这些作文形式无论在外在或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但本质上都必须要立足材料, 只有从材料出发, 才能正确的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才能和命题人对话。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已知材料, 通过这些信息进行立意,这是保证立意准确、作文不跑题、不偏题的有效方法。如“六年的小学生活多么难忘, 许多人和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 写一篇文章, 题目可以用《难忘的……》, 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内容另外拟定。
写完后认真修改, 使习作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字数在400 字以上。” 对材料的分析是决定立意的方向, 立意的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无论学生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切入, 都必须要在原有题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从此题来看, 时间上要认清“六年的小学生活”、内容上, 学生可以初步把握为“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 从内涵上是“难忘的”, 这样的材料解析, 就能保证学生在立意上的精准度, 保证作文写作方向的正确性, 而这正是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以旧创新
新颖的立意是实现作文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面的不足, 让学生在立意新颖方面受到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具有思想性的创新。而以旧创新, 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也就是说, 教师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的创新。而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导学生, 让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 养成创新的意识。教师可以从广泛流传的童话寓言故事等方面着手。
如在《团结就是力量》的写作练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龟兔赛跑” 这则故事进行改造。如可以把故事变为在第二次赛跑中, 兔子不再偷懒睡觉,而是集中精力, 奋力向前跑, 但是中途遇到了一条小河,兔子无法跨越; 而乌龟在半路也遇到了一条小水沟, 爬不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 无论是谁都很难获胜, 合作就成了获胜的关键。教师在这个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往团结这个角度考虑, 让兔子返回, 把乌龟驮过小水沟, 然后再由乌龟把兔子驮过小河, 通过这样的团结合作, 最终实现共赢。这样的立意新颖十足, 而学生只要在原有的知识上加以想象和创造就能实现。
3、 以生活为本
作文是用来表达心之声、心之语的, 所以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真情流露。当我们营造出一种氛围, 让孩子们有话要说, 而且是非说不可的时候, 任何束缚和模式都不会阻碍他们表达心中的那份情感。读者可以从他敞开的真心与自由的心灵中找到共鸣。所以, 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要无病呻吟, 给自己的文章留下难看的尾巴。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 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如: 春游, 就写出自己看见的美景, 写出这些美景在自己心中引起的震撼和在游览山水时在心中产生的共鸣。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俗话说“一滴水可见太阳”, 独具慧眼能从常人忽略的生活片段中发现反映生活本质的美。
【高中语文作文怎么立意】
1、勇于挑战顺向思维,立意才能新
作文立意需要开拓思路,固然可以运用顺向思维,实际上在作文写作中顺向思维也被大量运用,但是这样容易形成比较简单的思维定势,作文也就很难出彩,所以我们可以在文章立意时打破平常的顺向思维,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深化文章立意。比如要写《再看愚公移山》,不再执着于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而是独辟蹊径运用时代的眼光,提出问题,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或者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
2、关注时政,关注日常生活,立意才能深
作文要出于现实,高于现实。高考中也有一些命题作文是考验考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所以同学们平常不要只是忙于学习,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最好关注时政,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留一点心眼,把这些平常所得运用于作文书写中,作文立意深刻也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绿意生活》,那么这时候可以让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和谐社会”这些社会热点结合进入这篇文章;再者,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习、家庭、朋友等等都可以写入文章,特别要提示的是,切忌写的千篇一律,让大家觉得毫无新意。
3、作文经腹稿,成文,最后修改,立意才能精
速成的作文就像快餐,没有营养。所以我们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提前构思,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初步的想法,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式地进行一篇作文的写作,文章成文后再检查文章的结构,从而确定立意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4、注意在作文立意时不要犯过大的毛病
有一些作文题目是相当高远的,这种作文题目往往让学生无法下手写作,到最后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写什么。所以学生在碰到这种题目时从小的角度着手,这样才贴近自己的真实生活,才能做到攻克文章这道难题不会出现无法下手的情况。比如作文《理想》,学生通常会想到我的理想,这样就陷入庸俗立意当中,但是通过仔细审题我们发现,理想是个很宏观的题目,但是从微观角度讲,我们不能仅仅想到“我的理想”,其实还有教师的理想、工人的追求、上班族的追求等等种类的个体。再者简单的《蜡烛》,无法下手,这时候可以给蜡烛限制一个主体,比如教师,比如护士,或者获取这个社会上一切让自己感动的职业作为作文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