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孝道教育?孝,始于上古,成于先秦。孝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是对生命来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就社会而言,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一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事亲守孝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推崇,同时也成为人们事亲守孝所标榜的典范。但当今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忘记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顾,大手大脚,互相攀比,手机、电脑、mp3一个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饭菜,玩最时尚的数码产品,且振振有辞地将这样的享受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即使有人谈到“孝”,但大多数人对“孝”的内涵的理解也严重畸形化,认为孝敬长辈,就是从金钱和物质上施与接济;因此,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成为了当前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0]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有关孝文化的选文,图文平易生动,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充满了民主、感恩、博爱、有为的思想,可读性、观赏性、教育功能都很强。不仅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孝”的内涵,更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可借鉴效仿的行为依据。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将心比心》、《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怀念母亲》等文章,感人至深。
	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意蕴颇为丰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课本兢兢业业的编者们的多少劳动。面对着灿烂辉煌、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他们是怎样独具慧心地想到将源远蕴丰的孝文化编入教材,作为滋养孩子生命的文化营养!不知读了多少篇选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为礼物奉献给孩子们,供他们享读。
	语文教学方法二
	开展读经活动,吸取孝道精华,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蒙学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诵读古蒙学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精辟的语言魅力,受益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独生子女通过读经,懂得孝道,对父母的感情会更浓。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要求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笔者就试着在所教班级中开展读经活动,效果很好。
	通过读经活动,学生们变了。从家长反馈中,我们欣喜地得知,学生们回家能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有些学生自从学了《弟子规》后,变得更乖巧懂事了,居然亲自为奶奶洗脚;有些学生还主动为父母煮早餐、洗衣服。不仅如此,学生们的作文中、日记中,均洋溢着在读经中自己受到的教育。如有学生在《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中写道:“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也许我还小,不知道您对我的疼爱,对我的呵护,可是自从学了《弟子规》我懂了,明白了,您是那么爱我,而我却总让您生气,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往后一定好好表现,让您生活在快乐之中,您相信我吧!”
	在诵读训练中进行孝道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朗朗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木兰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劲、人物形象鲜明,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作。
	教学本文时,可用古典乐曲《十面埋伏》配乐,着重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木兰的人物形象,从中学习木兰身上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木兰代父从军,堪称孝道中的典范。
	语文教学方法三
	1.深入挖掘教材中孝道素材,明确孝道内涵。“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的内涵,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层次。首先,赡养父母及长辈,这是孝道的最低层次。侍奉父母,照顾父母的日常起居,使他们食饱居安,心情舒畅,对于子女来说,这是孝道的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敬爱父母及长辈,要关爱、尊敬他们,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要体谅父母的难处,宽容父母的缺点,尊重父母的习惯。也就是说,对父母,不仅要有孝的行为,还要有敬的心理,正如《论语》中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要注意个人的立身行道。要努力学习,修养德行,完善自我。说话做事,待人接物要让父母放心、安心、舒心;如果做得不好,则会使父母闹心、忧心、揪心。要尊重祖先,关注家乡,热爱祖国,至于胸怀大爱、成仁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等等,都属于广义孝道的范畴。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包容着一些孝道方面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点拨、提醒、归纳,借助课文中的情、理、事对学生施以孝道教育。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这样,孩子们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图片1]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了解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宣传身边的典型。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育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生活。孝道教育也应该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回归生活。教师应带领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在实际生活或预设的生活情景中实施孝道教育,并将之应用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孝道教育更是如此。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社会上的表现,要深入了解他们思想中真实的想法,即所谓听其言,观其行,知其表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将生活中落实孝道最好的学生榜样挖掘出来。因为这类榜样具体、生动、形象,他们和大家年龄相仿,生活经历相近,所表现出来的好品质、好思想、好行为,大家最为熟悉,也最容易接受和仿效。
	语文教学方法四
	1.利用教材,精心选择动情点 ,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其中不乏孝敬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敬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写得非常朴实,但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感激。教师可以抓住这种感情让学生进行品读,特别是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买橘子时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等情景,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让人感同身受。此时教师可以拓展开去:你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面对父母深深的爱,今后你会怎么做? 课堂上有位同学深情地说: “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柔风细雨式的:一个久存的红苹果、雨中的一把旧伞、冬天的厚衣服、到学校听老师话及别和同学打架的提醒等等,作为孩子,应在细微中感受爱,珍惜爱、回报爱。”
	2.开展读经活动,吸取孝道精华,弘扬传统美德
	诵读古代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受益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
	笔者就试着在所教班级中开展读经活动,效果很好。从家长反馈中,我们欣喜地得知,学生们变得更乖巧懂事了,居然能亲自为奶奶洗脚;主动为父母洗衣服等。不仅如此,学生们的作文日记中,均洋溢着读经中自己受到的教育。如有学生在《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中写道:“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也许我还小,不知道您对我的疼爱,可是自从学了《弟子规》我懂了,您是那么爱我,而我却总让您生气,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往后一定好好表现,让您生活在快乐之中,您相信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