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加强朗读方面的研究,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较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开展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清新秀丽、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中,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
因此,对于课文中的长句或是学生难以读好的句子、段落,则应采取教师范读,让学生通过模仿,正确掌握朗读技巧。教学古诗《画》时,我注重示范,让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跃跃欲试。只有当学生的兴趣浓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图片0]
1、个别指读。在个别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2、自由朗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反复试读体会,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高年级要达到完善。
4、齐读。这种朗读方式既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还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这种形式可以在课文的收尾阶段、语句较短小且感情激昂处进行。
5、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孩子们将文中的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孩子们懂得要按人物的不同身份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角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6、表演朗读。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文中的高尔基和小男孩,就需要表演朗读。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想上台表演一番。在孩子们那兴奋的情绪中,小男孩和高尔基,这两个人物已悄悄地进入心中。
三、激发兴趣,及时评价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评价阅读效果,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校和班级要定期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和评选活动,及时的给予他们以鼓励,给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及时的颁发奖状和奖品等,都会对学生阅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方法
一、指导有方,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教师听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低,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加以遵循。
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三、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须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以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柯里亚的木匣》、《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西门豹》等。
2、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对朗读的课文内容真正的理解了,才谈得上表达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达的才越准确。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不理解课文内容,便想读出感情,于是读得忽高忽低、矫揉造作,摇头晃脑。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不但无益,反而会养成毛病。
3、会运用朗读技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四、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措施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好的朗读,不只是清晰、流利、悦耳的音调,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内涵,融入自己的体验,表达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
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又如:我在教学《燕子妈妈》一课,指导学生朗读燕子妈妈的话语时,学生朗读不出母亲关爱的语气。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模仿妈妈的语气,读一读燕子妈妈说的话。果然,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起色。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相似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人物心理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在朗读过程中“唱读”的出现。
二、分角色朗读,注重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情境。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教学《纪念》时,我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和表演,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朗读效果颇佳。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力求多样,发展个性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才是语文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
四、示范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图片1]
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不但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元宵节》时,可以利用儿歌节奏明快的特点,组织学生拍手读、赛读等,感受节目的快乐,可按下列节奏读: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只要能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正确断句,读好长句,就不会有“唱读”的现象发生。
五、多媒体展示,引起共鸣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读《小山村》一文时,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来渲染情境,让音乐的旋律把学生带到家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优美的旋律中,我先给学生范读课文,去感受家乡如优美的山水画般的景色,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家乡的景色美。在这种“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产生了语感,这样学生那种对家乡,对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想“唱”也“唱”不起来了。
六、注重评价,提高朗读效果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有的学生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ě’读成‘xué’了。”……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那应该怎样读好呢?谁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
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
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
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