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明确指出,“体能是指足以胜任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今天,新励成小编给大家带来提高素质的技巧。
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一
1.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加强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创新体验和练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又提高体能水平。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分组,对起跑慢的学生可采用各种预备姿势、突发信号的反应起动练习,对动作速度、灵敏性差的学生可采用快速站立跑、蛇形跑、快速仰卧起坐、抢绳子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练习的乐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在教学生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时,教师首先要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讲清楚,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如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能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持球技术、预备姿势和最后用力及发力后怎样维持身体的平衡。通常最后用力阶段是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的核心环节,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投掷距离的远近。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掷实心球技术编成顺口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腿蹬,前腿撑,抬头、挺胸要收腹,直臂前摆把指拨,最后换腿保平衡。通过几句话把整个投掷技术贯穿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技术要点。再如,跳远的技术动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部分组成。快速的助跑和正确有力的起跳结合技术是跳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反复体会摆腿摆臂的相互配合和摆腿时的送髋动作。摆臂要注意提肩、拔腰、向上顶头,摆腿要向前上送髋。起跳后要将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起跳腾空后不忙于弯曲或向前抬起跳腿。要待身体越过抛物线最高点以后,再做放摆动腿和向前收起跳腿的动作。掌握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后,学生能树立信心,从而取得优秀的成绩。
[图片0]
2.采用体育和德育并重的方式,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发展学生体能。
运动技能训练是长久而辛苦的,学生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而不能坚持下去,因此在体育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正视各种困难和问题,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可根据不同情况,充分地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能够达到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尤为重要。可开展班级间的长跑通讯赛、象征性的长跑比赛,并不断公布班级的团体成绩,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又能激发学生进行长跑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把教学和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体质增强、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等,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多变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体能,从而使学生的技能和体能同时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二
一、遵循学生体能发展的规律
学生的身体发育与体能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技能与体能发展的规律是不同的,不能用发展技能的时间去挤占发展体能的时间,而应从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入手,根据学生体能分组教学,有计划地安排发展学生的体能,坚持“课课练”,使学生在提高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体能水平。在学生拥有很好的体能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更多、更难的技能。
二、科学安排课上教学内容
考虑到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技术动作要求,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以便在确保正常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同时,使学生既掌握全新的技术动作,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体机能的进步。如在小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带球过障碍训练。学生对这一教学活动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参与兴趣,每个人练习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带球技巧,而且也使学生在带球过障碍折返跑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身体机能的有效锻炼。
[图片1]
三、关注学生个体机能差异,利用游戏完成体能任务
每一个学生的体能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机能差异。为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能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利用游戏来完成学生体能的发展。比如三年级的快速跑,可以设计成“增加伙伴接力”游戏来完成。
四、对学生身体机能后续发展以足够的重视
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性技术动作的情况下,对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够在课下以及日后的生活中主动参与此项运动。如此,便使学生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念。可以说,这一观念,对学生日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通过一些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热情。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轻松的游戏形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课后自发组织游戏,从而达到帮助其提升身体机能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三
1.培养学生具有关注健康的意识,重视体能练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体能,在日常训练中体会体能发展的意义。对初中学生来说,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能发展计划,让技巧性项目和游戏性项目有机结合,就会充分激发他们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教师必须发挥指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只有经过长期科学艰苦的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首先,体能练习对日常的学习起到一种调节作用,能调节大脑,增进心理健康。其次,体能练习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吃苦耐劳,并影响学生以后的运动习惯,同时也是培养终身锻炼的出发点。最后,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和创业打好最根本的身体基础。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理解体能素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行锻炼和调节。其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体能指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能状况做初步评价,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发展自己的体能,认识到体能素质中力量、耐力、柔韧性等素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利用课余体育活动和节假日的时间提高体能素质。良好的体能与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足够的休息有关,但是提高体能的水平,必须进行体育锻炼,仅凭每周三节的体育课是不能保障学生体能发展的。因此,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有计划的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能稳步提高。
3.发展体能主要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载体,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能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目标的不同来确定练习内容。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应以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为主,因此,教师不宜安排学生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教师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否则不但不能发展体能,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握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应以速度、有氧耐力、灵活性项目为主。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要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学生体能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并认真落实目标计划,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以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