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作为家长,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义务的责任。我们要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要培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习惯。懂礼貌,见到老师、同学或是家里来客人都要主动问好,能自觉地说“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当聆听他人说话时,一定不要随便去打扰或是打断他人,要用心听他人说话,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养成重诺、守时的习惯。诚实守信,答应了的事就要去做,并努力去做好。不迟到不早退,做个守时守信的人。
养成懂得感恩的习惯。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会孝顺父母,体会父母的生活艰辛。从小主动帮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一种感恩的表现,这个要引导孩子去做。
要养成遵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交通规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孩子很小就养成了看红绿灯的习惯。慢慢长大了,进了小学,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也就会变得理所当然。
[图片0]
要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勤洗头勤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垃圾,讲究个人和环境的卫生。勤俭节约、勤动手的习惯。勤俭节约不乱花钱,自己的事自己做,穿衣洗漱,叠被子,勤动手又勤动脑。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以玩耍为主的,大部分事情都有老师和保健老师代替,而进入一年级后,要以学习为主,好多事情还要自己动手去做,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要求老师在旁边多指导、多培养,而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要知道“他律”是“自律”的前提,“自律”是“他律”的结果。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
要求学生不随地丢垃圾,那教师就要自己先做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自律性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等。
怎样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礼貌待人,拥有爱心。见到老师,长辈都必须热情问候,礼貌称呼,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更是要热情相待,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素养,以此养成谦恭作风,让更多的不熟悉的人愿意和你交往相处。
严格遵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需要我们人人遵守,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学生从小就应养成规矩意识,不管站路队还是课堂上,随心所欲只会害人。
放学第一事情必须是作业。以此养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生以学习为首要任务,作业必须完成后才能做其他的事。
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九、十岁的孩子正是培养阅读的最佳阶段,但要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那父母就应在更小时候开始坚持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大量、广泛的阅读,使其一生都热爱读书。
让孩子乐于和同龄小伙伴玩耍。孩子需要玩伴,今后孩子需要合作伙伴,在游戏中,他们慢慢形成合作的意识,明白合作的乐趣。
[图片1]
让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也许他的想法还很幼稚,但大人要积极回应,肯定他的想法,养成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一味地人云亦云。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
首先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可以让老师有章可依,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起到很多作用,另外也不至于偏离轨道,让老师知道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这个规章制度最好是校方和老师一起制定。
在理论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帮助他们认识人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其实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本来就有传授知识的关系,所以老师在理论知识方面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溜达核心素养。
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手机、玩游戏,对于纸质书籍已经毫无兴趣,这个时候,要培养孩子的人文底蕴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开展一些趣味读书活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多开展校园科技类的比赛,多带着学生去参加科技展览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领悟到科学的魅力,从科学家或者科学技术先进者身上学习,进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