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拓展阅读缺乏兴趣,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老师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阅读的好习惯。然后老师再结合教材,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一点是对阅读书籍的选择,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阅读书籍太难,学生看不懂,就很难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太容易,又发挥不了作用,达不到教学效果。老师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小学生的生活,适当选择一些带图片的书籍。
[图片0]
2.结合教材,适度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阅读拓展的需要,适度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在课文教学中,提前给学生一些课文信息,给学生拓展阅读提供方向,让学生自己提前查阅资料,既预习了课文,又起到了积累知识的作用。
每篇课文都有教学重点与难点,而这些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教学难点、重点。例如,课文《买木雕的少年》中,学生对文中中非人民的友谊很难理解,这也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阅读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设置阅读情境,创造阅读氛围
设置阅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氛围中,既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更好地体会文章,使得情感上产生共鸣。情境的设置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学《二泉映月》,在课文教学开始时播放《二泉映月》曲目,然后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通过音乐与故事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感受《二泉映月》表达出来的情感。设置阅读情境,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氛围更加和谐,真正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了避免盲目、随意地拓展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阅读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籍,提升拓展阅读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如果说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只需要语文教师挖掘好教材资源就可以了的话,那要想把阅读行为培养成学生的一种经常性的习惯就稍微显得有点不够了。还需要我们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这种资源越多越好,以供不同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如果有些教师所在学校图书资料不丰富的话,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来准备。很多语文教师大都有自己的藏书,这时候可以奉献出来给自己的学生阅读,完后收回即可;大部分学校都不多不少订阅了一些报纸和期刊,也可以借给学生阅读;另外,现在网络非常普及而且发达,老师们可以分门别类下载一些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让学生到网上进行阅读。只要我们肯花力气,办法肯定是能想到的。
[图片1]
(二)按时间分阶段,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准备了阅读材料,只是具备了一个前提条件。人都有一种惰性,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如果教师只忙于给学生准备阅读材料,而不提具体的阅读要求,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需要给学生适当加点压力。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要他们根据每天、每周、每月乃至每个学期阅读多少本课外读物来养成阅读习惯,这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要求,要他们自己定下每一时间段的阅读量。然后,教师在不同阶段,对学生阅读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就可以了。
(三)加强科学指导,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对摆在自己面前的报纸、杂志中的优秀文章视而不见,丝毫产生不了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加强阅读指导,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尽力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对阅读技巧欠差的学生,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技能点拨,教会他们相关的阅读方法。
3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教师良好的教态是创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先决条件
我们的教态是我们教师在讲课时情绪的表现。如果我们教师在一走进教室就是一张严肃的面孔。那么,那一节课绝对是学生不敢发言,事事小心翼翼的,生怕惹怒了老师的课堂气氛。现在的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的讲解和无声形态,学会了“观其容,观其色。”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教学课堂气氛。因而,教师的良好教态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教师要亲切、自然。和蔼的教态去面对学生,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不要把我们平时对生活的沮丧、伤心的心情带入课堂。
具体说,我们可以做到:①用微笑面对自己的学生。微笑让学生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言。②对学生多给鼓励、肯定,少些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会让学生缺乏自信,鼓励、肯定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明确每一个教学段的学习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在学习中,学生通过重现旧知识、借助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掌握得越好,对新知识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效率也越高。 初中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其中字词是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字词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应教会学生认识与储存更多字词,为今后的阅读及作文训练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阐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点。七年级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八年级就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到九年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课外文言文了。这样按一定的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有的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则遗忘得较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遗忘的规律和记忆的差异性,及时调节好课堂学习目标,使全班同学都尽可能地处在相同的知识结构上去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要使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得差和学得慢的学生能跟得上班级前进的步伐。
4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研读文本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
什么是“文本”?“文本”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是一座无形的精神宝库,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达到用心灵赢得心灵的境界。一是多元化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二是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立足学生实际、学识层次,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炼出来。三是超越性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思维更开阔、文学素养更厚实、人文素养更沉实。
提示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准备了合理的认知结构之后,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即使简单如背诵一篇课文,机械性的背诵和理解性的背诵相比,效果大不一样。前者费时、耗力而遗忘较快,后者节时、省力而记忆恒久。这是因为后者熟读之后见其内容,分析之后理其思路,在理解其义的基础上,提高了背诵的效率。对于像《出师表》《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这样较长的文章,两种不同背诵方法所展示的效果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习的速度就快,质量也高;相反,学习的速度就慢,质量就低。
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也不同,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来研究和设计学习的方法。现行编定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上均有所突破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深入研究教材,让学生明确各文体的基本特点,即读小说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体会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