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那么如何教好小学语文朗读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朗读
[图片0]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但是,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师有效的领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文章的导读语设计好。相信很多人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都喜欢读一下摘要,从而决定看或是不看,所以一段吸引人的摘要会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同理,一段吸引人的导读语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一个环节,教师正确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讲解的内容在最开始的阶段不能过难,不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而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过犹不及。例如,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课文,如水浒里的片段《逼上梁山》,由于小学生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梁山英雄的情感,所以梁山英雄的行为便显得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读懂大意,然后进行仔细的剖析,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注重范读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泛读教学。在一篇文章开讲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活动。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需要进行范读,通过范读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差距,能够认识到自己朗读的不足,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树立标准。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内容时,教师就要进行范读。这样可以通过范读,将文章中作者对祖国江上强烈的爱的感情读出来,把作者的高尚情操读出来,并通过范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作品的语言的魅力与精髓,为学生树立标准,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三、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
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是阅读教学取得有效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阅读基础来安排阅读的时间,并进行监督。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准材料中每一个字词的读音,声音响亮、自然,并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但是,朗读的时间从哪儿挤出来呢?对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四、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1.停顿要合理。停顿一般分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强、调停顿(弱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的结构关系。朗读时常依据标点符号的要求来停顿。一般情况下,语法停顿的长短可这样区分: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结构停顿是指由文章的层次结构决定,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等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则是指句子中特殊的间隔。或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故作朗读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时间,给听者以思考的余地,便于理解、接受,从而增强朗读的语言效果。其又可叫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无论哪种停顿,都必须合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闹笑话。
2.语速快慢适宜。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在朗读时,语速太快,会对听者的大脑皮层造成不间断的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由兴奋转向抑制;语速太慢,会造成大脑思维状态的疲软,导致听者注意力的分散。只有快慢适宜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声音不应是一个调子读下来,那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而应该是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只有这样,朗诵才会悠扬动听。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准那个字该抑,那个字该扬,那个字该停顿,那个字该转折。
五、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加强指导,强化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自有他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知识点的分布,掌握这一册、这一单元、这一篇文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分析要实现这一课时教学目的和所要采取的方法,做到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时先扫除文字障碍,如何做到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六、情境诱读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呆板,学生就会感到无聊,就会百无聊赖,甚至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愿意读、喜欢读。
例如,《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上台表演踮起脚尖走路的样子,然后让他们读读这一段。我没有说一句该怎样读的话,但学生都自觉地用轻柔的声音读。
有些课文文笔优美,感人至深,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朗读时自然不到位。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借助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课件演示,就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画风》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强悍的北风的形象。在呼啸的北风声中,学生边看动画边朗读边做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出青草、梧桐树、小鸟等一个个弱小的形象。无需我多讲,学生已深刻体会到了风的凶悍和风带给人们的好处及困难。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
一、狠抓字音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要素组成的。由字成词,以词连句,由句成段,以段成篇。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就必须读准字音。字音是朗读正确与否的重要条件,只有读音正确,发音清楚响亮,才能谈得上正确。因此,字音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常抓不懈。
二、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学就应依此为依据,有顺序地进行
首先,要求读音正确。无论是自读还是领读,指名读还是齐读,都要求他们认真看课文,力求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读出来。要求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拖长音。
其次是流利地读,要读得连贯自然,不拖长音。注意字词的组合和句与旬之间的停顿以及读当中的换气及语气等。连贯的前提是多读,读熟了才能连贯、自然;要求跟平常说话一样读,不能装腔作势,故意造作。有的学生会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理解、不熟悉,而读破词句;有的学生会因为不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而上气不接下气;有的学生朗读时拖着长音,像唱歌一样。凡此不胜枚举,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指导,才能收到实效。
有感情地朗读是正确理解文章的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讲究朗读技巧。这就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读的句子是棵柳树,头脑中就应该出现一棵柳树。在朗读时头脑应浮现出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语气中应读出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做具体的、持久的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旬、反问句等几种句式的语气读法,再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变化。
比如在进行《方志敏》教学时,一个伪兵用手榴弹威胁说:“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我炸死你……”这部分时,我就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想象当时伪兵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读出了伪兵威胁、恐吓的语气。又如到“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一句,这是个问句,我就指导学生想象当时伪兵的贪财心理,然后指导学生读出不相信的语气和没找到钱的失望感。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讲求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一贯提倡用新颖的方法,在朗读中也是如此。那么,到底讲求怎样的方法呢?依笔者之见,就是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既能达到训练目的,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朗读方法有指名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等。为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笔者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加了不少花样。比如:在指名读时用“开火车”的方法一个接一个地读,互相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读的最好。有些情节生动的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根据文中所述,做一些相应的动作,这样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齐读时。有时把全文分成段落,一个组一句轮着读,这样既能提高注意力又能让各小组互相纠正。
有时让各组二重读(与合唱中的二重唱同理),这种方法虽然听起来比较乱,但可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有时采取师生分句读,使学生如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表现欲。领读一般由学习好或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样更接近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减轻老师的负担,也使得领读的学生愈加成熟。熟能生巧,亦能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语气。分角色朗读既能理解不同“人物”的特点与个性,又能激起学生再创作的热情。笔者在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先读熟课文,达到背诵的程度,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表演,小演员发挥各自的优势,表演惟妙惟肖,各具神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激发学习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故事激趣。在朗读前常讲一些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熟知的成功者通过练习朗读获得成功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创设情境激趣。如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演课本剧等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朗读产生较好的效果。
(3)生动的范读引路。当学生认真听了老师的范读,受到启发,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会自觉模仿,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某一句、某一个词读得很有感情时、较过去有了点滴进步时,老师给予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适当的赞许、鼓励,也能激发朗读兴趣。
(5)朗读方式灵活多变。如领读、分角色读等以培养朗读兴趣。
[图片1]
二、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的唱读。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
范读引领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
三、融入“感情丰富”的语言,让学生“美读”。
“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第二句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该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中。
四、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乐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中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虚幻、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而对于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中,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
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总之,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兴趣激发,使学生想读、会读、美读、乐读,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读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就会怕读,厌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扎实地学好知识,进而顺利地与人交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还是体现在“读”上。
1.创造文章中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壁虎在爬行,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就是那只小壁虎,在一点一点地向上爬,从而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并在感悟中朗读课文。
2.表演读。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对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都相当的感兴趣,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在教授《要下雨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让他们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深刻体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
3.鼓励性阅读。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小学生识字数量有限,需要积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爱、厌恶等感情来,就要给他们鼓励,比如让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他们戴一朵小红花之类的。
二、教师范读引路,让学生参照、模仿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他们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三、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小学语文佳作甚多,它们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根据语感去读。如在教肖复兴写的《荔枝》一课时,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印象里,谁是最疼爱自己的人,然后,对他们说“如果有一天,这些人离你们而去,你会怎样?”这样,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当中。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并且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朗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九四九年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他们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激情高昂地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抓住语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精选朗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能读出情感来,教师需要在朗读技巧上加以适时指导,注意教给学生停顿、轻重音、语调、速度、语气的方法。如逻辑停顿语句,应把某些成分分开,“他看见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应突出主谓分开;又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星星”和“珍珠”轻读,可以表达出夜晚宁静的气氛。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用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以提高课堂朗读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