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合作机构>

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欢迎您!
朋友圈
机构未认证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00-21:00

位置: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培训新闻 » 职业技能 » 创业手艺 » 总算认识数学研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总算认识数学研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09 13:47:46

数学研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数学教学方法。

融入综合与实践活动

收集信息,调动学生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初中学生进行日积月累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由于数学知识中存在着抽象性和逻辑性,这些是初中学生的弱势所在。我在课堂上使用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方法,通过实际生活知识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课中,本课的知识较抽象,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少,但是却是学生的应该的掌握的知识点之一。我在综合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中,导入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进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例“例1.为了全校普及安全教育,教导处对全校的2400名学生随机抽取了160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测试,结果有4名学生不及格,请大家进行估算:全校学生大约有多少学生的安全知识测试结果会不及格呢?”学生们通过实际的问题分析,很快地计算出了结果“有30名学生会不及格”,通过与学生相关的问题的创设,可以降低习题的枯燥抽象度,提升学生的做题效果,为每节知识的掌握奠定一定的基础。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指导。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教学的创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图片0]

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意识

初中数学知识以基础为主,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很多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难以提高,大多数原因在于初中的数学基础学习得不够牢固。初中生在年龄上还处于天真活泼的阶段,对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还不准确,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数学课堂上,融入了综合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中,学生对于方程的解法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缺缺乏列式的能力锻炼。我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导入习题的练习中,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过程,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并加强了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如“例题2.我校开展运动会,鼓乐队方阵队伍共有8行12列,为了扩大队伍,学校将人数增加了69人,现在队伍的改变后的行和列的数目相同,同学们请计算一下:鼓乐队伍增加的行数和列数分别是多少呢?”学生们通过身边实际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很快便列出了算式 ,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答案x=3。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进行综合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中,对问题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降低问题的枯燥性和抽象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我在教授“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我分别在课堂上放了4个包,分别是2斤、4斤、8斤、10斤。

然后就让学生上来将这4个包提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感觉一下所提起各个包时有什么不同,同时让其他的同学注意观察提包同学脸色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的表情最紧张?”、“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的表情最轻松?”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得出“提2斤时是最轻松的,提10斤时是最紧张的。”然后我就要抓紧机会再问:“这是为什么呢?”,最后得出了原来“10斤比2斤重”,然后再让学生讨论“2斤与4斤”、“4斤与8斤”、“8斤与10斤”之间的比较,最终让学生明白:斤数大总是比较重。也就是说比较重的数字就比较大。引导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然后引入课文内容。

[图片1]

二、挖掘生活例子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我挖掘了这样的生活实例:我扮演公共汽车,同学扮演公共汽车的旅客,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共有25个旅客,公共汽车在行进过程中有旅客上车,到了终点站时共有50个旅客(全班共有50个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站时只有25个旅客,终点站时却有50个旅客?那么中途上来多少个旅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50;反之,我又扮演公共汽车,同学同样扮演旅客,公共汽车从汽车起点站出发原有25个旅客,公共汽车在行进过程中有25个旅客上车,然后提出问题:到了终点站时公共汽车有多少个旅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25=?然后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25=50是知道一个加数和和求另外一个加数,25+35=?是知道两个加数求和的,从而引入课文的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又如我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50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在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且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在逐层逐步的开放式教学中,使学生认识结构化

结构化的过程是把数学研究对象按其特征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概括出每一类别独有的特点,认识其个体属性,揭示出各类别之间共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由散点状向结构化提升。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要掌握“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时,在组织学生活动前教师要首先作好活动目标定向,因为有意义的探究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活动达到学生心理预期,即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完成后内心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然后组织学生各自拿出4根小棒摆成正方形,看看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接着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引导学生与前一次摆的作比较,把握时机让学生直观感知到余数的意义;最后,再让学生分别用6、7、8根……为了使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有充分的感知,允许学生根据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确定要摆的根数,这就使被除数具有开放性。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前后比较,操作结果自然凸显出剩下的根数就是余数;再指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余数和除数,并自己进行大小比较,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来。此活动的组织其实是分了层次的,即刚开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动,操作的步骤是细化的、定向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接着让学生根据前次的操作自主进行,并随时作好记录。这样的操作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

二、使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习得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而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过许多体验,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生活中已有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让每一个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与活动内容发生交互融合,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课堂上不仅要呈现活动的材料,而且要使活动具有组织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知识系统化的干扰因素,促使学生零碎的生活常识数学化。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所以选用“1,4,5,8,0,0”六个数字中任意4个组成四位数,接着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数“1485,1008,4805,5800,4501,8541,5084”让学生试读,如果学生有的数会读,有的不会读,由此教师则可以确定教学难点了。

为了把学生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化,再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了,即把以上这些数进行分类,目的是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些数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在分类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会出现下表中的一些类别。由下表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注意点较零乱,甲类、乙类学生的分类标准对万以内数的读法来说毫无意义;丙类学生的分类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读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如果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明确标准,就会使活动更为有效、更加有序。分类的目的不在于分类结果的多少,而是让学生的原有经验在活动中数学化。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课程?赶快告诉课程顾问,让我们顾问马上联系您! 靠谱 的培训课程,省时又省力!

微信访问

#tel_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