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生怕孩子听不见,记不住,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唠叨,那对自己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图片0]
唠叨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地重复陈词滥调,翻来覆去地说,就像一只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孩子的耳朵都快被“磨”出老茧了,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根本没有心思做事情。而巨这一天到晚唠叨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缺点,没完没了的数落和冷嘲热讽,就算说的是好话也多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感觉自己完全不受尊重。同时,家长过多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逆反心理,消极对抗、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家长针锋相对以致恼羞成怒。
教育专家认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长。如果家长苛求完美,就会变成“碎嘴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厌烦,结果导致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心理学研究也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家长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丁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哪怕是孩子犯了错,家长的批评也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否则不仅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而巨,当孩子专心致志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如果还在孩子旁边唠叨不停,这样不仅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使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还会让孩子心生烦躁。
唠叨不仅会打断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无法注意力集中,还会让孩子对唠叨心生逆反,导致左耳进右耳出,最重要的是,家长一件事反复唠叨习惯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是一件事要听好多遍才会有印象,这样,当上学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孩子就会完全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因为他还认为老师要讲很多遍,结果老师只讲一遍,导致孩子根本无法用心去捕捉老师讲课的内容。
而且,家长一直唠叨和训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可以从心理方面,家长的唠叨和训斥等于是在强化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孩子长期听这样的唠叨和训斥,就会觉得自己确实是注意力不集中,等于从心里认可了这一点。这对于日后的改正是非常困难的。
相对于唠叨和训斥来讲,鼓励是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比如检查完孩子的作业后,妈妈把孩子叫到一边:“宝贝,你的作业妈妈刚才检查过了,我觉得准确率不是很高,你要不要自己再检查一遍啊?”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会自己再检查了一遍,等到他检查到自己粗心所犯的错误时,自己就会意识到的。这时,妈妈就可以引导他:“粗心大意可是不好哦,既然你知道哪些地方做错了,也已经改过来了,这就说明如果你注意力集中的话,就能少犯很多错误,对吗?而巨能发现自己的错误,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就知道你肯定能把这些题目做对的,但是如果能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就把题目做对是不是更好呢?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有很充分的时间去攻克那些很棘手的问题呢?乖孩子,妈妈相信你。”妈妈这样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愿意接受,井巨会在以后的作业和考试中注意改掉粗心的毛病的。
所以说,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不要经常斥责孩子,要把斥责变为鼓励,将批评变成表扬,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