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定语文教学目标?教师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语文课堂目标达成的衡量标准来说,其所采用的方法不尽合理。因为就目前来说,其通常采用包括教学任务的完成量与时间之比以及学生卷面成绩在内的两种方法来进行确定。然而,我们发现,知识量的多少决定任务量的多少,这就意味着,进行密集式的知识教授所得出来的单位时间任务量越大。而且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也只是取决于学生对纯学科知识的把握度,而并不能全面的将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客观、公正地表现出来。
[图片0]
其次,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时,首先必须明白学生要的是什么, 即所谓“教什么”的问题,然而由于语文是一门有别于规范的数理化的课程,许多教师在自由而复杂的语文教学面前显得手无足措,事实上,语文教学目标模糊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常来说,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其所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字、词、句,而是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中国文化以及情感和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
最后,就语文教学目标来说,其与纯科学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纯科学所要求的是精简的、客观的、唯一的,但是语文教学则要求在传授知识和强化能力的同时,实现内容的丰富化、学生情感的升华以及思维的多元化。因此,这就在另一个层面上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新的问题,语文教学是要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更注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人格及情感的陶冶,还是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都是相关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所要面临的问题。
优化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要明确化
教师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把三位目标设定得很具体明晰,上课时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呈现,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不清除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了什么,云里雾里的,教学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后,还要把它明确地呈现出来,以防止教学目标的流产。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可在课前通过板书或口述把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表达方上要有启发性和鼓动性,避免用“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生硬的话语。比如我们在学《山居秋暝》的时候,可以说“我们今天学习《山居秋暝》,同学们想知道作者在这首诗歌歌里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开始学习。
2、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呈现,如“刚才我们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
3、在课堂结束时明确目标,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加以点拨,并通过作业检测目标,强化认知。
此外,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诸如 “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这个“认识”包含的东西实在多如牛毛,究竟是语言特色还是艺术手法抑或思想情感、主题宗旨。而且,由于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系统认知,他们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支离破碎,也许一个都不是教师预设的目标,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尽量把教学目标精细化、明确化,力争做到“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
[图片1]
二、目标要人性化
教师在备课时,都能把文本吃得很透,认定这个是重点,那个是难点。实际上这些目标往往是以教师自身为出发点,是“我们要教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颠倒了学习的主体,把教学变成“填鸭”行为,强制喂食,机械灌输。一方面是学生懂了的或一看就懂的知识,教师还在反复讲,会让学生生厌;一方面是教师认为简单的学生却有疑难的,又没有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吃不饱。其后果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探求欲。所以,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
实际上,学生面临文本,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读不懂,二是不喜欢。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学目标就应设为解读文本,弄清写了什么,比如《绝地之音》、《想念地坛》这类深奥的文本。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学目标就应设为鉴赏评价,让学生探索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领会作者高尚的精神情怀,争取由索然无味变为回味无穷。只有把课堂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阵地,抛弃废话、套话,语文课才能有生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知识获得有多种途径:一是在社会交往交流中获得:二是从书本上获得,现在还可以从其它媒体中获得。但要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必须依靠书本。选人教材的课文是学习积累语文知识的经典文章、是范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运用教材把语文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体教给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语言符号(如字词、标点及其含义)、语言规律(如语法)、语言艺术(如修辞、表情达意方法等)、谋篇布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等),还有对经典作品的诵读记忆等等。至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感悟,不可像前三例那样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或唯一目标,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提高的。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恰当地确定具体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中新的语文知识外,要强化方法上的指导。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节奏、音韵、意境和关键字词的运用等;对记叙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叙事的方法,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的作用;对说明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如总分。总分总)、说明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对议论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运用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对于演讲辞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懂得怎样运用语言造势增强演讲的感召力;对书信等应用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格式,知道怎样把话说得更清楚,怎样说更有亲切感;对于散文、小说、戏剧等教学,一定要突出文体特点。
不管哪种类型的文章,在教学时,都不能离开“读”,尤其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在读中领悟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也离不开“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还离不开“写”,要通过写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识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