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都大有裨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图片0]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儿童的信赖意识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激情。
2、组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各种阅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些探求知识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以下一些类型。如:引入开放题教学,设计一个简化的教学过程。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充当"老师"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自己加以解决。有助于克服在课本上传统封闭思想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激励学生深入研究阅读材料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另外,可以适当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让学生阅读现场的对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的相关资料,既能让学生学习到光荣的革命传统,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导语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思考:诗中写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这样使学生先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在精读诗歌思考: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为什么要这样?这样让学生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主题。
即: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李白,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教师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朗读,说说有什么收获?此时,学生尝试用刚才的思路去探究,发现《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作者李白用目光送别孟浩然,而《别董大》一诗是作者高适用语言送别董大,同时还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教师也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学生在渐渐的阅读中会很快掌握阅读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4、给学生一个好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会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信息的提取和掌握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阅读习惯的初步养成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引导,指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堂,不定时的把教室变成阅览室,给学生提供一些感兴趣的读物,让全班同学坐在一起专心的读书,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阅读不会感到厌烦。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及时的作出指引,并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不动手则不动口,让学生养成口、脑、手并用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学生在增长知识、享受乐趣中天天坚持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习惯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多给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渐渐养成。
5、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文字和语句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朗读虽然是传统阅读教育的有益经验,但是传统的朗读形式和手法过于单一。传统的朗读方式无非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段齐读、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找不同学生分段朗读的形式,比起学生的自读,这种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朗读营造情景,在学生朗读是用优美的图片作为背景,用动听的音乐作为陪衬。这样容易是学生融情于景,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感情的拿捏。
6、结合阅读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指导精读。所谓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地阅读,是要仔细地、反复地阅读,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和体会,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及表达。精读对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精读,心要静下来,要慢,要仔细、要体味。而且,在每次阅读时,能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指导选读。所谓的选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对个别总为作文不会开头而发愁的学生,可用这种阅读方法,即引导他们选读他们喜欢的文章,让他们从中进行效仿和借鉴。
指导交流展示法。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我们就要帮他们稳定和保持这种好习惯。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可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例如,(1)开展阅读主题班会。(2)举办讲演会。(3)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接龙比赛。(4)举办读书笔记展览。(5)开展手抄报竞赛。(6)也可以进行知识竞赛活动,就读物内容出一道或几道竞赛题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何指导小学生语文阅读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所谓的探究阅读就是指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与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件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既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内容时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使他们通过查阅,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如果在课文中有出现成语典故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样他们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更好的掌握,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图片1]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小学生语文阅读指导方法有哪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主体性较强的活动,阅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能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指导,教师首要工作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读书热情。首先,介绍读物时,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了解读物中的人物和事件,教师描述得越精彩、越紧张,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以此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高声朗读的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阅读、表现阅读,或者是比赛阅读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掌握。教师也可以展开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以此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轻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感情的倾诉,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作为实际出发点,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放松,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以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努力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和激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问题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问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且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将问题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除了砸缸之外,还有其他的救人方法吗?并且在不破坏缸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通常情况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做读书笔记,具体包括抄写、摘抄等等。读书笔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丰富学生语言知识,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摘抄办法,使学生明确哪部分内容值得摘抄,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生字生词;对于课本中描写人物、景色的成语、格言等等语句,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以此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而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选择性摘抄,比如说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等,实现知识的累积。学生只有明确摘抄内容,学会合理运用,做笔记才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此外,考虑到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精选有价值的文章,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法和用句,多读多思考,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在长时间的阅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用音乐浇灌心灵,抒发情感
通过相关数据可知,6-12岁孩子比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此种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比如说在《春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琴进行弹唱伴奏,使学生有感情地唱出来。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加投入,在表演“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句时,教师可以利用小摇铃,使学生更加兴奋。结合学生此种学习热情,教师此时可以带领学生讨论春天的景色,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由此可知,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指导,关键在于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书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名言,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多读书。
课外时间,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阅读的,有哪些阅读收获,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快乐。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对学生的阅读要多鼓励,在阅读课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推荐材料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适时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人的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二是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三是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结合我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的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1、摘抄画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画旬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摘,或妙词佳句,或名言警句,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批注“挑剔”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对错误、消极的敢于“挑剔”。
3、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段落,要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本领。
4、质疑问难法: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5、读写结合法:这里所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两种形式:①写提要,对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②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和评价。
